“唱响百年致敬经典”开幕音乐会海报
4月28日下午2:00起,一场持续7小时的直播拉开第37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帷幕。一开场,观众看到100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小提琴学生,在上海大剧院正门台阶排成100的数字队列,以百把小提琴齐奏《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
随后,巴黎管弦乐团、澳大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以色列耶路撒冷室内乐团等海外顶尖艺术机构的艺术家们和上海本土文艺院团、艺术家合作,线上线下共同献上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盛宴。
本次开幕主题音乐日由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办公室、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主办,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承办。
4月28日至5月10日,本届“上海之春”将推出28台主题演出。此外还将举行上海交响乐团红色巡演、竹笛艺术节、“春之声”城市草坪音乐节、手风琴艺术节四项“节中节”。新人新作占比接近50%,为历年之最。
名家新人汇聚,庆祝建党百年
本届“上海之春”是疫情发生后在上海举行的首个国际性音乐节。4月28日晚,“唱响百年致敬经典”开幕音乐会集结上海文艺界中坚力量,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主旋律作品庆祝建党百年。
《百年》
音乐会开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带领上音学子蔡程昱、徐均朔共同唱响《百年》,与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许忠麾下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
廖昌永还记得,1993年,陆在易《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在“上海之春”的首演就是他唱的,蔡程昱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还是2018年,躲在上音合唱团里,三年过去,他已经能独当一面,以歌手的身份和老师同台,在开幕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钢琴协奏曲《长江之歌》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扬名国际的上海钢琴家孙颖迪等,将著名作曲家王世光创作的歌曲《长江之歌》改编为同名钢琴协奏曲。此次演出,孙颖迪担任钢琴独奏,与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明星吴虎生和主要演员戚冰雪合作演绎。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当晚,黄蒙拉和上音附小、附中的8位学生同台,献演了作曲家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此曲原是写给钢琴和小提琴的,后经杨立青“乐队化”改编,扩大了编制,“现在又加入8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演奏,感觉比以往更温暖了,真的有一种沐浴在阳光下的感觉。”
早在2001年,黄蒙拉就和“上海之春”结缘了,当时他还是上音本科学生,得了优秀表演奖。20年后再次参加“上海之春”,他感慨,“这次的开幕是规模最宏大的一次!”
“20年过去,我从新人变成老人,开始带小学生、中学生。”回到母校后,黄蒙拉和小朋友们排练了多次,一起研究曲目,重新划分声部,比准备自己的音乐会还上心,“非常开心,也很感慨。能在那么小的年纪登上这么大的舞台,在我们那个年代很难想象,希望他们珍惜这个机会。”
云端现场互动,音乐沟通世界
这场“音乐主题日”直辐射17家直播平台,不仅包含开幕音乐会直播,还有提前录制的亮点节目。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和巴黎管弦乐团通过云端和现场的互动,接力演绎了音舞交融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踩着巴黎管弦乐团演奏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旋律,上海芭蕾舞团送上了两段新鲜出炉的芭蕾舞,分别由陈琪、吴虎生编导,“像是在和巴黎管弦乐团的灵魂在对话!芭蕾舞演员离不开音乐,离不开舞台,这个舞台特别荣耀,大家特别珍惜。”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
伴着巴黎管弦乐团演奏的第四乐章,上海歌剧院合唱团送上了耳熟能详的“欢乐颂”,“合成有很大的难度!有位歌唱家说速度太快了,平时不这么唱,我说平时都是就着你们的节奏,今天是贝多芬标记的原始速度,你们应该照着这个唱,他们就乖乖地唱了。”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笑说,这是二度创作最少、最尊重贝多芬原作的一次演绎。
《丝绸之路》
上海民族乐团与澳大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以色列耶路撒冷室内乐团隔空相望,三团合一,献上了国乐与交响《丝绸之路》。
“两个海外乐团的编制不一样,一个有铜管一个没铜管,我们就剪掉了我们的低音部分,保留了中国最有特色的弹拨乐声部,同时保留了一部分中国弦乐、两个打击乐、少量的吹管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编。”
最开始,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心里也没底,三个乐团要在同一个速度下合作,需要非常精准,此外,中西乐团的音高标准不一样,也需要统一。两个海外乐团分批录音后再合体,上海民族乐团最后加入,“短短几分钟,我们磨合了两个多月,不厌其烦。听到融合的音色后,我太感动了!音乐真的可以跨越国界和语言,架起交流的桥梁。”
《黄河大合唱》
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为最后一个节目上演。在许忠指挥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陆洋朗诵,歌唱家沈洋、徐晓英、徐小明、张磊等,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唱团及上海芭蕾舞团共同呈现。其中经典乐章《黄河怨》由中外女高音徐晓英、亚娜·萨福诺娃同台演唱,传递全人类团结在一起的力量。
借助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通过现场演出和大屏幕云端视频联袂合演,来自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及旗下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三家院团的中国艺术家,与巴黎管弦乐团、澳大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以色列耶路撒冷室内乐团等海外顶尖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在“上海之春”实现创造性“同台”。
直播间里,回忆与“上海之春”的故事
作为主题音乐日的重要环节,线上同步展开嘉宾访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阎华担任主持。大师、名家和新秀来到直播间,回顾上海文化品牌“上海之春”的历史和特色,分享艺术家们和“上海之春”的故事。
在直播现场,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和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作为开场嘉宾,共同谈及了“上海之春”的一大特色——力推新人新作。尤存表示,今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历年来推出新人新作比例最高的一次。“给年轻人舞台,为经典焕新,是‘上海之春’的传统和内核。正因如此,当年的一群学生可以将《梁祝》在‘上海之春’奏响,家喻户晓的《白毛女》可以在这个舞台第一次踮起芭蕾舞的足尖,至今已上演2580场。‘上海之春’既是桥梁也是枢纽,既是展示也是传承,而今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交棒’上海音乐学院,也定能为这个经典的品牌带来更年轻而澎湃的血液。”
而代表上音“接棒”的廖昌永院长则深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站在“上海之春”舞台上的情形,“还记得当年陆在易老师的作品在‘上海之春’首演,让我去担当演唱,我当时很惶恐也很激动——我只是上音的一名普通学生,明明有很多比我有名气、有能力的艺术家可以担此重任,‘上海之春’却把机会交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信任和胸怀,让我始终铭记在心。”
事实上,当年以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唱红大江南北的才旦卓玛,也有着相同的际遇——还是上音民族班学生的她因为偶然听到这支歌,深感正是自己的心声,于是主动学唱,又被老师推荐到了当年的“上海之春”上演唱,至此开启了她的歌唱生涯。将年轻人的梦想照进现实,这样的事情一次次在“上海之春”发生。
今天的开幕式上,廖昌永也身体力行,携手两位爱徒蔡程昱、徐均朔共同高歌《百年》,“老师带着学生上台,意味着把舞台交给年轻人,这是‘上海之春’和上音的传统,我愿它代代相传,‘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