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畅所欲言谈感想 出谋划策提建议 ——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新作品研讨会举行

2014/6/9 9:46:07

日前,上海音乐家协会召开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新作品研讨会,近40人出席,其中既有沪上作曲家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又有来自北京、广州音乐学院的作曲教授、作曲家,还有本市部分媒体记者及音乐院校的学生参加研讨。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依群,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副主席徐景新出席会议。
王依群副书记首先作了简洁扼要的讲话,他说“上海之春”的宗旨是推新人新作,历来如此。今年在这方面更加大了力度,此次“海上新梦VIII”原创作品的推出就有明显进步。今年还有很多台新作品的专场演出,都体现了“上海之春”的宗旨。希望各位专家能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对进一步办好“海上新梦”的创作和演出,对如何继续更好地推出新人新作,以及如何保留“上海之春”推出的新作品,提出建议。
研讨会由上海音协创委会主任徐景新主持,与会者围绕本届“上海之春”推出的多个新作品专场,热烈发言,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对于本届“上海之春”与会者认为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一、本届“上海之春”推出新作品有新成果
与会者普遍认为本届“上海之春”更加体现了推出新人的宗旨,并取得了新的成果。上海歌舞团专职作曲家陆建华尽管身体不太好,但他仍争取多听新作品音乐会,他说上海音乐学院“南北对话”音乐会、荷兰新音乐团演中国新作品音乐会、“海上新梦VIII”专场音乐会,大多数作曲家是新生代作曲家,他们有“四大件”的功底,又有国际视野,善于把外国的作曲技法和中国的民族的感情加以融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狄其安听了“海上新梦VIII”之后,感到所演的新作品又回到了有调性的传统,有的作品结构庞大,但不松散;有的作品用了音乐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有的系统发挥了打击乐的特色;有的作品用弹拨乐演奏很有民族风格。上海音乐学院陆培教授认为,本届“上海之春”所演的新作品,尤其是上音师生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当前音乐作曲教育的最高水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朱世瑞认为,不断推出新作品是“上海之春”的特征,应该牢牢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上海之春”的传统。上海音协创委会为新作品的推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上海之春”的平台,可以把本土作曲家的影响扩大到国内、国外。
本届“上海之春”推出新作品,也提高了本市听众对新作品的欣赏热情。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著名主持人王勇说上海听众对新作品的欣赏水平比过去有提高,有不少听众买公益性的30元票,他们不一定是新作品的知音,但他们认为这是高雅艺术,所以参与的热情很旺。
二、本届“上海之春”体现了多省市作曲家的合作精神
“上海之春”不仅在本土崭露新貌,而且要体现中国化和国际化。这次“海上新梦VIII”就是多省市作曲家一次良好的成功合作,在8首新作品中有来自北京、广州和云南。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房晓敏说自己的新作是第一次参加“上海之春”的演出,与京沪的同行首次进行了艺术的交流。自己的作品能在“海上新梦VIII”演出感到很荣幸,这也是北上广的交流音乐会,所演作品基本可代表我国一线作曲家的创作水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刘长远说:我很小就知道“上海之春”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我们应考虑中国的现实情况,把学过的作曲技巧与本国民族音乐感情和音乐语言结合起来,把握好这个度。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严冬说,我有一首作品入选“上海之春”中的“海上新梦VIII”演出,很高兴,来到上海收获很大。这是南北音乐交流,是一次音乐创作和演出的艺术碰撞,这种交流和碰撞很有意义,我要把“上海之春”的精神带回去,对广东音乐界有促进。
对于新作品的宣传推广,与会者也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一、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渠道宣传“上海之春”
与会者认为“上海之春”已经举办了31届了,每届举办都有一个宣传好“上海之春”的重要课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体现了网络的便捷和广泛的特点,所以王勇建议“上海之春”要加强网络的利用和宣传,把网络平台变成能够互动的网络。现在不少人通过网络知道和了解“上海之春”,并把自己的感官及建议“晒”在网上。打开网页可以知道听众的反映,知道他们的需求,知道他们对“上海之春”推出的新人新作的评价。王勇建议每届“上海之春”,都可组织资深作者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对新人新作及各个场次的演出进行评论,并在网上传播,把“上海之春”的创作和演出“炒”热,“炒”的热闹,“炒”得各种观点和见解都一一呈现,这样就可以使研讨深入。
与会者认为除发挥网络作用外,也应该注重平面和立体媒体的宣传功能。毕竟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听众是通过报刊和广播电视了解信息的。因此在“上海之春”举办之时,加强与这些媒体的紧密合作。文汇报记者施雪钧、解放日报记者伍斌都建议“上海之春”要加强媒体的合作联姻。媒体是新作与听众沟通的桥梁,要研究如何通过媒体来宣传“上海之春”。
二、重视新作品的积累,重视年轻作曲家的创作
新作品花大力气,花不少钱创作出来,不能在“上海之春”演一次就束之高阁。作曲家杨绍榈说:今年我在“上海之春”听了一大批作曲家的好作品,但不能只演一次是浪费,很可惜。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在国外获奖,可是在国内都未演,听不到,反差很大。他希望要重视对新作品的演出、宣传和积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叶国辉在谈到这次上海音乐学院推出的两场“南”与“北”间的对话音乐会、百川奖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未来音乐家系列之四音乐会等都上演了许多新作品,有不少是出自年轻作曲家和学生之手,这体现了开放性格局,他认为年轻作曲家和学生都有阶段性的成长过程,要以宽容的态度接受他们。
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认为,一是“上海之春”在贯彻推出新人新作时要毫不动摇。“上海之春”最大的贡献是积累了一大批好的音乐舞蹈作品,这也是“上海之春”与国内其它音乐节的不同之处。在“上海之春”中演过的新作品起码有几十部优秀的,有一些是传世的。第二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提倡多元化的创作路子不动摇。其实每个作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创作个性,追求百花齐放。第三是上海音乐学院比较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示,而整个“上海之春”则应与社会结合得更多些,也就是新作品要有更多的人来听。所写的作品既有创新和探索,又能考虑观众的接受和欣赏。第四就是要想方设法推出年轻作曲家及其作品,比如“梁祝”就是两个学生写的;朱践耳开创了交响大合唱体裁的《英雄诗篇》也是在中青年时写的。第五他认为音乐工程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新作排练到演出,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过程,要能充分展示音乐作品的原貌。

 


上海音乐家协会
201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