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梦 民族新声
罗韵啸
“美丽中国”民族管弦乐、民族声乐新作品音乐会,于5月14日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本次音乐会共演奏了八部作品,他们分别是房晓敏的民族管弦乐《春之舞》、严冬的民族管弦乐《瑶山风》、徐景新的女高音独唱《纳西姑娘在天边》、周成龙的民族管弦乐合奏《音画•佤山印象》、张姣的民族室内乐《漠•情》、沈叶的民族声乐与民族管弦乐《望海潮•宝珠洞》、周乐的民族管弦乐《茶马古道》、刘长远的民族管弦乐《狂欢之舞》,担任当晚演奏的是上海民族乐团。
《春之舞》作为开场曲气氛热烈,作曲家运用固定节奏型展开乐思,作品注重轻重缓急的对比,以此来显示戏剧张力,但与之相比,不得不承认《瑶山风》在细节处理上更为细腻。同样是轻重缓急的对比,在该作品的中段,乐队在一阵宣泄过后戛然而止,全场只有女声独唱保留,那种委婉与凄美感,令笔者为之动容。缺憾在于乐队在曲末的表现,原本需要乐队队员的齐唱,可大家都十分“谦虚”地蒙混过关,打乱了演出节奏,削弱了艺术表现力。《纳西姑娘在天边》抓住了地方音乐特点,女独唱歌手声音甜美,但高音区没能很好地处理,与乐队合作时,在节奏上也出现多次失误。《音画•佤山印象》以柳琴的持续拨奏开始全曲,马林巴与笙的组合十分新颖,产生了神秘音响。曲末对五个中国鼓的运用,使现场气氛达到了一个高点,结束了上半场演出。《漠•情》以哈萨克民歌《燕子》为曲调素材,并融入了多利亚调式特征音程,节奏组合让人联想到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
沈叶的民族声乐与民族管弦乐《望海潮•宝珠洞》,是笔者近些年以来所听到过的最为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全曲结构以纳兰性德的词为基础。细腻的音色处理,渐变的色彩,凸显了作曲家的杰出配器功力与强大的内心听觉。在二胡上的泛音齐奏,所产生的沧桑感,切题切情。女声乐演员的完美诠释,让在场观众如痴如醉,将观众领入了作曲家所塑造出的典雅艺术空间。作品所带来的持久的感动,也使得笔者不禁感叹,终于听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声音,没有白来一趟。
《茶马古道》的主题是根据彝族民歌发展而来的,用中音唢呐与曲笛演奏,作品运用复调手法使节奏重音交替叠置。但随后而来的藏族风格旋律,让笔者大为不解,也许作曲家是想表现终于到达目的地——西藏。但表现从云南至西藏的茶马古道,难道只有选取云南民歌再拼上藏族旋律这种粗略的方法吗?毕竟,音乐不是文学。笔者认为该作品是有好的音乐,但立意不够高,没能超越,实属遗憾。《狂欢之舞》充满着激情与活力,的确适合作为终场曲目演出,具有西域风格的舞蹈音乐欢快而热情,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纵观整场演出,不难发觉民族管弦乐团在近十年来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职业作曲家,同时乐队质量也有所提升,民族管弦乐的前景很广阔,值得你我期待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成绩。
听风雅中国诗词歌曲音乐会
罗新方
5月18日我们一行12人,早早从无锡赶到上海,欣赏东方讲坛上午10时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的《风雅中国——诗词歌曲赏析》音乐会,男女老幼挤满了整个音乐厅。
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杨赛教授当日主讲古典诗词赏析。他从上音的传统讲起,说上音自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音乐文学教育,先后聘请易韦斋和龙榆生两位先生开设过中国词学课程。后来,刘明澜开设了中国诗词音乐的课程,以古琴歌曲为线索,介绍了中国诗词音乐的发展脉络。2007年,刘明澜老师指导过的学生李涛举办了《中国诗词音乐演唱会》,发行了《长相思——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专辑》,出版了专著《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
复旦大学蒋凡教授也非常重视文学与音乐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书薪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荣休纪念文丛(蒋凡卷)》开篇便是蒋老师的大作《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蒋教授沉潜学问,笔耕不辍,治学广泛,把音乐文学作为他教学生涯的收官之笔,文中收录的10多首古曲谱,有些是蒋教授自谱的,有些是老先生们传给他的。蒋老师还向我介绍了郭绍虞、朱东润教授三个一条龙的治学方法:文史哲一条龙,文学与语言一条龙,文学与艺术一条龙。延续中国音乐文学的教学传统,培养中国音乐文学专门人才,成了大家共同的使命。
杨教授到上音后,一直想沿着上音教学中国诗词音乐的传统走下去,把音乐与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中国音乐文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唱中国歌,会唱中国歌,有中国歌可唱。中国歌诗传统延绵不绝,吟诵成诗,唱和成诗,歌舞成诗,歌诗不离,古谱译介学散发着巨大的学术魅力,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屡有创获。杨荫浏主编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诗经》的章法考察《诗经》的曲式,很有启发意义。夏野等人曾译《风雅十二诗谱》,叶栋有《唐乐古谱译读》(2001),陈应时有《敦煌曲谱解释辩证》(2005)。自1975年起,英国剑桥大学的劳伦斯•毕铿带领旗下五位博士研究生投入了唐代古谱的解释与研究。通过中外学者两个多世纪的努力,复原唐代古乐逐渐成为可能。上音先后召开了《东亚古谱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唐乐及东亚古谱学研讨会》(2008)和《唐代音乐专题学术研讨会——暨唐代古谱解释音乐会》(2009)。在两次唐代古谱解释音乐会上,艺术家们表演了20多首曲目,其中有一些就是声乐曲目。杨荫浏译17首白石道人歌曲,刘崇德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1998)、《中国古代曲谱大全》(2009)等,王正来译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注》(2010)。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的工作,比如:以歌词考察曲式,以民间乐调推拟古调,以琴曲考察文人音乐,以古画、古塑像考察古乐舞,以古乐器考察配器,以乐制考察古代歌曲表演形式,以乐律考察音高,以古乐论考察古乐理等等。
在主讲课上,谈起《沧浪歌》,杨教授说,《东皋琴谱》载有《沧浪歌》曲谱,一字一音,旋律简单,他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就曾教外国学生学唱。这是一个渔夫在划船时唱的,应该把划船的节奏、力度和情态唱出来,渔夫的歌声是通过水传播到听者的耳朵里的,应该把歌声在水上传播的情态唱出来。渔夫越划越远,声音越唱越轻,越唱越空灵,越唱越逍遥缥缈。几个回合下来,洋学生们意识到,要把这首歌的内涵很好地表现出来,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过,唱古诗显然比背古诗有趣多了,比利时的学生们兴味盎然,乐此不疲,洋学生们还请他教了10多首中国诗词歌曲,课后找了很多歌谱回去自己练。
杨教授又讲述了自己在德国孔院唱古诗和做关于中国音乐文化讲座的经历。他还说,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孔子学院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可以在推广中国音乐文化方面做更多的事情。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到德国孔子学院和汉学家座谈时,也谈到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西方人接受的形式传播的问题。
杨赛教授主讲时,时而绘声绘色地讲述,时而自我投入地吟唱,时而又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介绍演唱的老师和学生。杨霖希教授钢琴伴奏。李涛教授演唱《胡笳十八拍》、《南乡子》;任森、刘丹娜、蔡芳、陈知远、钮结义同学演唱《木兰辞》、《关山月》、《阳关曲》、《沧浪歌》、《伊州歌》、《虞美人》等曲目。带着千年岁月沧桑的演唱,让我们不自由主地陷入错综复杂的文化音乐的时空里。李涛教授唱得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朴实,吐词和气息都颇具功底,很有韵味,不时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仿佛当年历尽苦难、难以抉择的蔡文姬的形象就在眼前。同学们对音高、节奏、轻重、断连与词意之间的关系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旋律和空间都由低向高,描绘了戍边将士悲壮地镇守边关,目睹明月从天山升起,直上云海的情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旋律由高及低,空间由远及近,玉门关外荒野寥廓,长风吹过,将士感到异常清冷。这两句描绘的都是实景,空间收放自如。“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旋律忽上忽下,虚幻摇曳,虚构了将士想象中的古战场。“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旋律由高及低,推人及己,唱来让人倍感凄凉。“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旋律由高及低,由表及里,由清朗而转沉闷,对比鲜明。“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中的“夜”和“叹息”用切分音,似断非断,似连非连,长夜漫漫,叹息不止,抒发了将士满怀愤懑与无奈。无不牵动着我的心,我忍不住掉下眼泪,不时地用餐巾纸擦拭着眼泪。这些诗词没有过时,还很清新,成为我们重温经典文化,品味经典文化的载体,歌声音色甜润,音域宽广,感情十分细腻,唱出了古诗声、情、意、韵,加上钢琴伴奏的配合十分融洽,很有艺术感染力,全场听众都为之动容。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全场都是静静地听,热情的掌声不息。音乐会结束听众们还迟迟不肯退场,有不少听众在前厅排起了长队,与艺术家合影留念,有的听众还邀请杨赛教授合影留念。
回无锡的路上,我们意犹未尽,不停地谈论着音乐会。我还和一同赴沪观听的朋友来到无锡惠山万达店,点起小菜,品起小酒,一边喝,一边谈论着古诗词歌曲。这难忘的歌声仿佛一路跟着我们从上海到无锡,萦绕在我们的脑际,迟迟不肯散去。
传统与本土的融合
——聆听《曲韵时光》音乐会有感
王琳
5月6日,《曲韵时光——海上戏曲音乐会》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这场集合了上海的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和评弹六大剧(曲)种各具魅力的戏曲音乐,融合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品质。
六种剧(曲)种以音乐会的形式的集体上演,我不知道此种情况是否多见,但是这至少是传统与当代的一种碰撞。我想这场音乐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戏曲这种声乐与器乐合二为一的艺术形式以纯粹器乐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剧种的音乐特色如何能在同一台演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呢?
这场音乐会以音乐而不是语言的方式给了我们答案。
演出中,既有各个剧种和曲种中独具特色的音乐素材、主奏乐器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相互融合,又有根据新创作的具有戏曲风格的乐曲。传统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牌《将军令》,采用乐队全奏,尤其是打击乐与唢呐等吹管乐器以强力度奏出无疑阳刚气十足,音乐厅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沪剧小调连奏》,由申胡主奏,将《过关调》、《四大景》、《寄生草》、《月月红》等以连奏的形式串在一起,各个曲调连接自然、没有裂缝,音乐时而以不同乐器层层叠加的方式进行,时而以复调对位、改变调性的形式展开,使得音乐在具有沪剧自身的特性同时,又融入了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源自评弹的《蝶恋花》,在琵琶主奏采用自己特定的演奏技巧与乐队的呼应、与二胡的对答中塑造了意气激昂与抒情儒雅的两种性格;越剧《红楼霓裳》中,提琴以拨弦伴奏,越胡与拨弦、拉线乐器交替,运用音色与强弱对比来塑造男女二人对唱的情景;《夜深沉》中,吴华先生将原本的版本中的单一板式改为行板、小快板、快板、垛板、急板多个板式,尤其垛板和急板,京胡以富于技巧的快速演奏手法,赢得观众数次鼓掌叫好;《<牡丹亭>组曲》以曲笛悠长的旋律、古筝模仿古琴的演奏手法中开始,营造出了典雅梦幻的场景,曲中运用牡丹亭的原有曲调,以艺术化的手法加工赋予另一种器乐化的解读;《淮调回旋曲》中以淮剧中颇具特色的三个曲调为素材,采用西方回旋曲的曲式结构为依托,形成不同性格的曲调对比。
除了以民族管弦乐队的形式展现各个剧(曲)种的特色以外,也有以重奏的形式演奏的《戏曲曲牌重奏<况味歌>》,二胡、扬琴、琵琶、中阮、古筝五件乐器以对话的形式充分展现不同乐器的音色与演奏技巧,表现不同的心理状态;《五戏缤纷》是专为本场音乐会创作的乐曲,五个剧种的主奏乐器加乐队的编制,主奏的拉线乐器在张弛有道的运弓中,在细腻的处理中,为听众展现自己的魅力。
指挥是整个音乐会中重要的一环,瞿春泉指挥具有长期的指挥戏曲的经验和基础,他担任过上海淮剧团、上海民族乐团等中国乐团的指挥。同时他还是一名作曲家,本场音乐会中的《五戏缤纷》等乐曲就是他创作的。通过聆听音乐会,就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曲艺的艺术特色的熟知,在能够保留传统戏曲核心元素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音乐会中时常能够听到听众的叫好声,我想这是对演奏者的一种有效回应。如果将音乐会单纯理解为演奏者演奏、听众欣赏那过于狭隘了,音乐会的意义在于它为演奏者与听众塑造了演出当时当场的交流空间。
今天的音乐会是名副其实的传统与当代音乐的演绎,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戏曲味,又能发现传统之外的因素。传统与本土的此处汇集,为我们谱写了美好的篇章。
“我从七彩云南来”音乐会赏析
石乙婷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云南师范大学主办,上海伟开文化演出有限公司和云南红土情音乐艺术工作室共同承办的“我从七彩云南来彝族青年歌唱家高淑琴独唱音乐会”于今年5月4日晚,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上演。整场音乐会包括合唱(上海城市合唱团、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合唱团担任)、独唱、无伴奏合唱、原生态演唱及二重奏等形式,由上海爱乐乐团伴奏,陈燮阳大师指挥。
上半场的作品更多地展示了云南乡土人情的风貌,将听众的思绪拉入到那个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云南风光。下半场的作品更多的是演唱家高淑琴专业性的汇报。当然整场音乐会的主题总的来说贯穿了一个“情”字,既有对云南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有云南人民的儿女深情。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在音乐会中为我们展示了傣族、彝族、拉祜族、白族、哈尼族的音乐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原生态的作品:《叮琴与葫芦丝二重奏——撒娇》和原生态演唱《见你病就好》。二重奏《撒娇》,葫芦丝以细腻委婉稍作低吟的音色来表现男人,叮琴用拨片拨奏,音色亮丽尖锐,演奏者多用滑音来表现女人撒娇时的情态。二者你来我往,女人撒娇做作,男人安慰宠溺,用两件乐器为我们上演了一场男女朋友之间的调情,模仿得惟妙惟肖。另一首原生态作品是白族的一首情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相思之情。白族民歌在汉族称为“白族调”或“民家调”。白族调根据所在地区的不同划分了很多种类型,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等等,主要的伴奏乐器有龙头三弦、唢呐等。这首作品用白语演唱,歌词长短不一,以七字句为主,用三弦伴奏,大致可分为两大段,先由一个引子引入,之后加入伴奏,在乐曲的结尾处非常热烈,仿佛是男青年想恋人想得情深意切,故心绪高昂奔放,充满激情。
这场用西方管弦乐来伴奏演出的关于云南民族风情的音乐会在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整体的反响也很不错,但就笔者个人而言,有几个方面也值得我们沉思。对于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化该如何传承保留下来?如何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些我们都应该好好地继续努力深思和探索。无可厚非的是两部原生态作品更直观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两个民族音乐的特点,当然我们的管弦乐也运用了很多少数民族音乐中特有的装饰性音色。特有的民族调式,并且加入军鼓这一乐器来表现万马奔腾的效果。然而这些仅仅只是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呈现还远远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就歌词方面,如何表现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方言是最直观的,用汉语来演唱彝族或是傣族的歌曲,却让听众从中感受出彝族音乐的特色,这确实有些困难。
整场音乐会融合了中国的五声音阶和西方的配器手法,汇聚了傣族、彝族、拉祜族、白族、哈尼族、汉族等各民族音乐的特点,为我们准备了一场不论民族、不分东方西方的和谐盛宴。
突破传统的极限探索
张 超
5月13日晚,上海音乐厅迎来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当代音乐—“南”与“北”间的对话第二场——中国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担任全场演奏,是11日在贺绿汀音乐厅演出的中国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的姊妹篇。曲目主要包括贾达群创作的《巴蜀随想》,叶小刚创作的《冬》,由陈牧声创作、沈昳丽担任昆曲旦角韵白的交响音诗《牡丹亭之梦》,王斐南创作的《虚无与达达》,叶国辉创作的《乐舞图》以及郭文景创作的《莲花》。
音乐会中的六部作品风格迥异,但无论是真挚淳朴表现巴蜀文化积淀和民俗风情的《巴蜀随想》,还是刻画自己初到海外时异样晦暗心情的《冬》;无论抒发是对古老戏剧独特的浪漫气质和艺术韵律的精神感悟的《牡丹亭之梦》,还是描绘对现代艺术价值与哲学观思考的《虚无与达达》;无论是表达对先人艺术工作者崇高敬意的《乐舞图》,还是刻画至真至善至美之理想人格的《莲花》,无一不使现场听众时刻聚精会神,浸透在作曲家的创作技法和思维观念中。
回想曾经,某年的五月在北京的当代音乐节上,第一次接触当代音乐,给认同传统音乐的我极大的冲击。种种陌生、刺激,甚至没有任何可听性的声响效果不断刺激着我,以至于我认为现代音乐作品的理性创作手法远远高于人们对作品的感性认知。随着慢慢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接触当代音乐作品之后,对这一点开始怀疑。一部出色的当代音乐作品不只是需要几个独创的音列,更需要艺术家对各种节奏、音程等的灵活运用与大胆创新。这些往往不是作曲家经过理性思考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感性真情流露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带来的音响效果,往往会给听众带来美的共鸣。
从广义的艺术来说,现代艺术在颠覆传统艺术规范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念。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不再相互约束,对待艺术则是用一种开放式的态度感受艺术作品,这是艺术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传统艺术偏重与宗教化、宫廷化,现代艺术则更注重理解和感受,甚至不需要很好的艺术工具。讲究原创性和形式表现的突出性,现代艺术作品创作者从新的角度构思艺术作品,这种由技术到态度的转变,对于艺术乃至文化的传播,都起到新的推进作用。
没有对传统的突破,就不知道音乐艺术的自由;没有对音响可能性的极限探索,就没有今天丰富的音乐语言,也就自然没有当代音乐所拥有的表现力。现代音乐带给我们的财富是音乐的自由、想象力的自由与人性的自由。
当我们激动地聆听完今晚音乐会,充分地感受了中国当代音乐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中国当代音乐走过的岁月,也希望中国音乐的未来能更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