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讯-年份
上海音讯期刊

第2期-第8版

2014/7/24 11:37:20

莱茵河的歌声
刘志康
1840年,雨果与情人朱丽叶有过一次莱茵河之旅,后来在他那本被巴尔扎克称为杰作的游记散文集《莱茵河》中,雨果说:“在所有的江河中,我最喜欢莱茵河。”因为“莱茵河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可以“透过晶莹透亮的潮水,隐约看到欧洲的过去与将来。”雨果的话,使我对我们的莱茵河之旅充满了期待。
那是五月的一天,我们在法兰克福下了飞机,把行李装上车,向30多公里外与美因茨隔河相望的威斯巴登驶去。这是一个被称为“满城泉水满城花”的疗养胜地,全城有26处温泉。清晨时分,威斯巴登格外静谧,路边的公园里,各种水禽在湖里闲庭信步;草地上,大树旁,小松鼠就在我们的身边跳来窜去,毫不怯人。当城市慢慢醒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市中心的一个集市上了。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全长1390公里,能通航的部分达900公里,途中流经列支敦士敦、奥地利、法国、德国,直至荷兰的鹿特丹注入北海。莱茵河在德国境内有865公里,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命运河;其中自美因茨到科隆之间的200公里是景色最美的部分。尤其是从吕德斯海姆,以及斜对岸的宾根到科布伦茨这段中莱茵河谷上游,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这里两岸有50多座古堡,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有著名的葡萄酒之路,酿造着无穷的春色;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原来的风貌,河上甚至没有一座桥梁,两岸往来全靠轮渡,足见他们对环境的重视超越了对利益的追逐。
吕德斯海姆在莱茵河边上,是一个著名的葡萄酒小镇。我们刚到,就看到了奇怪的一幕:或许是什么公司组织的活动,一群人不分男女,头上都戴着一顶白底蓝条的布帽,男的在狭窄的街边一个挨一个一字排开,做起俯卧撑,女的则在对面为他们加油,为他们拍照,为他们唱歌。最后似乎有人成了冠军,一个人到街心继续俯卧撑,顿时欢声笑语四处飞扬。德国人向来给人严谨刻板的印象;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喧笑,我在德国还是第一次看到。
我们先乘缆车上山。在高高的缆车上俯首下望,只见莱茵河上一艘艘白灿灿的游轮往来如织,两岸山坡上一片片绿油油的葡萄树中,点缀着一栋栋楼房的白墙红顶。从缆车下来不远,就是近40米高、建于1883年的尼德瓦尔德纪念碑,以纪念于1871年成立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碑身有许多人物雕塑,主体是象征帝国女神的日尔曼妮娅,她一手高举皇冠,一手持帝国之剑,伫立在高出莱茵河200多米的山坡上,显得格外英姿焕发。
山上许多地方都有观景台,既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也可供游客休息。根据路牌指引,在葱郁的树林中,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下山来到莱茵河边。我们准备乘游轮回去,离开船的时间还早,又走出了一身汗,就在河边找了个地方,每人要了一大杯啤酒,披着薄薄的阳光,看着河上的美景,真是惬意极了。
莱茵河上的游轮特别多,无论长途短途,几乎任何两点之间都可通达,有的则像公交车一般还可停站。虽然风很大,但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坐在甲板上。有趣的是,遇到对面驶来的船,大家还会相互欢呼,甚至对起歌来。蓝天、阳光、绿树、碧水,歌声洒落在莱茵河上,化作朵朵浪花,莱茵河更美了。
回到吕德斯海姆已是傍晚,这个季节,到晚上10点天还是亮的,正好让我们领略市容。小城建于12世纪,以年产2700万瓶葡萄酒闻名。这里最有名的就是老城中心具有中古风情的画眉鸟巷,又名德洛赛尔巷,全长不足150米,宽仅5米,窄窄的一条石子路,两边都是一座座黑色桁架小楼,楼层向街心突出,使小巷更见狭窄。一般楼下是礼品店、餐馆和酒馆,晚上还有音乐表演。更具特色的是那些历史悠久的酒窖,幽暗的地下室布满了巨大的橡木桶。他们出售自己酿造的白葡萄酒,店员很热情,会向你介绍葡萄酒的历史和酿造过程,还会邀请你品尝比较各种品质的葡萄酒,如果没有酒量,你也许很快就会被灌醉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驱车前行。途径小城考布,进城要买票。进城后我们乘船去江心岛上的鼠塔参观。在群雄割据的年代,鼠塔原为海关征税城堡,据说系罗马将军路德维希于公元前8年所建。相传在公元970年,人们把吝啬残暴的美因兹大主教哈托二世囚禁在塔中,最后成为老鼠美食,鼠塔由此得名。鼠塔保存得很完好,炮位、监狱、乃至厕所,一应俱全;眼下只是作为指引航道的信号塔和古堡,供人参观。
离开考布,下一站就到了罗累莱,那正是莱茵河的一个转折处,被称为“莱茵河的针眼”。路左河中有一道防波堤,拦出一个游艇码头。堤坝的尽头有一座雕像,一位长发少女坐在岩石上,那就是创作于1979年的罗累莱像。雕像前放着一束鲜花,作为莱茵河的象征,她显然很受青睐。据说江心颇多暗礁,被称为七仙女。故而漩涡也多,从前经常有船翻人亡的事故发生。慢慢地就有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天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山头。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她梳理金黄的头发。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支歌曲;这歌曲的声调,有迷人的魔力。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累莱用她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海涅诗,冯至译)
在这个故事里罗累莱的形象有许多版本,大致有被情人抛弃的怨女、具有歌唱魔力的魔女、专吃水手的妖女等几类;但她迷人的歌声却是必备的要素。原来,这是一处能发出回声的悬崖,据说,回声能有七次之多;但据雨果考察,最多没有超过五次。后来,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位教授专门作了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大气层的震动声和鸟群鸣叫的混合声。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低周波的震动确实会使敏感的人或鸟类受到迷惑和干扰。水手们经过这里,以呼叫回声自娱,往往出事。
至于罗累莱的来历也有不少版本,主要有民间传说和文人创作两种。罗累莱的名字最早见之于德国海德堡浪漫派诗人布伦塔诺1802年的同名叙事诗,其实原先是他早一年出版的小说《哥德维》中人物即兴唱出的歌。此诗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仿效者不少。例如浪漫主义诗人艾辛多夫的《林中问答》,还由舒曼作了曲。但毫无疑问,流传最久最广的还数海涅收入《诗歌集》的那首《罗累莱》。海涅的诗十分富有音乐性,这一点连歌德也有所不及。据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统计,为海涅诗歌谱写的曲子达3000多首,其中就包括为《罗累来》谱的歌曲67首。曲作者有李斯特等,而以弗里德里希•西歇尔的曲子影响最深远。在希特勒当政时期,海涅的诗和马克思的书一样都是被勒令烧毁的,但这首歌无法抹杀,只能把作者标为无名诗人,以至使人误以为是首民歌。直到现在,每当游轮驶近此地,船上都会播放这首歌。早年读海涅的这首诗,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传奇。如今年齿渐长,却悟出一点别的况味,那就是诱惑与死亡。罗累莱是一种美,也是一种诱惑;水手们不惜生命去追求美,究竟是值得赞赏呢,还是缺乏理性,恐怕也是见仁见智吧。
路右则是一座高达132米的悬崖,那就是罗累莱,经过一道无人值守的小门,便可拾级而上。因为陡峭,登顶有点累;可一旦到达,顿时豁然开朗,一切疲劳都消失了。极目四望,蜿蜒曲折的莱茵河如一条蓝色的缎带,飘然而来,飘然而去,分外美丽多姿。这一段的河道非常曲折,不少是近乎直角的转折,但一点也不妨碍舟楫如梭。崖顶上高高飘扬着德国国旗,还有餐厅等设施,游客还真不少。
意大利有句话说“看一眼那不勒斯,然后死去”。本以为到了罗累莱就没有遗憾了,谁知道,最后一站科布伦茨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科布伦茨是摩泽河与莱茵河交汇的地方,站在著名的锐角状的德意志角,就像站在乘风破浪的舰首,真有把酒临风之感。就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到两江水的颜色不一样。德意志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沿江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和雄踞广场上的德皇威廉一世的雕像,还有就是广场上各逞其能卖艺的歌手。科布伦茨是个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但在二战中几乎被夷为平地,眼前壮阔的景色完全是战后按原样重建的。随后我们坐车到莱茵河对面的埃伦布赖特施泰因要塞。要塞是在11世纪时建在118米高的悬崖上的,站在那里可以俯瞰德意志角的全景。18世纪末,法军曾围困这里五年之久也没有攻下来,直到守军自己走出来,愤怒的法军用3万磅炸药把要塞炸得粉碎。普鲁士军队重新回来后,派了4000人,从1815年至1834年重建了要塞。现在这里已经完全失去了军事作用,而成为州立博物馆的所在地了。
多姿多彩的莱茵河千回百转,滔滔不绝,正是德国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象征。这也是莱茵河最美的地方。

 

慕尼黑的啤酒
仁 者
那年夏天去慕尼黑,虽然没赶上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但还是让人领教了慕尼黑的啤酒为什么世界闻名。大街小巷、广场商店,凡是有人聚集的地方,都有人围坐着喝啤酒。那种啤酒杯又大又厚,像个小桶,初见之下令人惊讶:德国人的肚子怎么容得下这么海量的啤酒?与其说他们是在喝啤酒,不如说是灌啤酒。不过,他们对下酒菜并不讲究,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往往是几片面包、几根香肠、几块奶酪,就已津津有味。我曾在一个露天音乐会现场看到,大约七、八个中年男女,看样子是朋友聚会,围坐一桌,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兴致勃勃喝啤酒交谈,桌子中央放着一块扑克牌大小的奶酪,他们各自分别取一小块放到自己的盘子里。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结束,桌子中央的奶酪仍然没有分割完。也有的观众什么下酒菜都没有,手里就握着一大杯啤酒。
除了露天的,在慕尼黑还有不少室内啤酒吧,即标以HB字样的连锁皇家啤酒屋。我们住的旅馆在市中心玛利亚广场附近,旁边就有家慕尼黑最有名的HB。有时候睡到半夜,听到有人大声嚷嚷地呼啸而过,就琢磨着大概是喝了啤酒的兴奋者。因为白天忙着四处外出游览景点,晚上去巴伐利亚歌剧院看歌剧,却将近在咫尺的HB给疏忽了。直到离开慕尼黑前的最后一晚,我在歌剧院欣赏完了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后,兴奋难抑,毫无睡意,信步闲逛,不知不觉中路过了那家HB。
走进去没几步,就感到声浪热浪扑面而来,场面大开:只见偌大的啤酒屋内,放着一排排长木桌,高朋满座,人们喝着啤酒,互相大声嚷嚷——如果轻声交谈,已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啤酒屋中间有一个小型舞台,一支由近十位小伙子组成的铜管乐队在不时吹奏乐曲,他们身穿色彩鲜艳的巴伐利亚民族传统服装,个个英俊高大、爽朗可爱。啤酒屋的气氛本来就被酒精熏得迷醉热烈,再经他们进行曲的助兴,现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不时有人起身结伴跳舞,相识的不相识的,兴奋异常,舞成一团,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时有一位金发女郎居然跃上演奏台,与小伙子们挨个合影(由同伴拍摄),动作千姿百态:有搂抱、贴面、亲吻,看到一个吹长号的小伙子神情有些腼腆,金发女郎干脆猛一下坐在了他的怀中!全场沸腾!……
忽然,前面列队走来一群旅游团队,看模样是亚洲人——日本人?韩国人?印尼人?……就在我猜测间,这群旅游者举手额头,踏着进行曲的节奏,齐步向管乐队挥手致意,并在乐曲声中热烈起舞。他们先是自己跳,不一会儿不少老外也加入他们的群舞。跳得是什么舞都看不清,反正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得意忘形尽情挥洒。相比欧美人,亚洲人向来是比较含蓄的,看到如此“疯狂场景”,真让我大开眼界。就在狂欢达到高潮时,旅游团队的负责人招呼大家要出发了。意犹未尽自然是依依不舍,这时候管乐队奏起了《友谊天长地久》,中外舞者在舞曲中深情告别……
时间已过凌晨,就要离开慕尼黑了,慕尼黑的啤酒令我熏然沉醉……

 

游走于高雅与通俗之间的音乐家
——访著名小提琴家周宏德
靳益延
初春时节的一个下午,间隔飘着牛毛细雨,但上海静安区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底层一间大教室里,却坐着近80名两鬓染霜、精神矍铄的老年学员。大家都满怀兴奋的心情,等待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原来当日下午要举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小提琴家周宏德著作的《钢琴即兴伴奏“三字经”》一书的首发式。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两名副总编辑来了,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代表来了,上海静安区老年大学的负责人来了。听了周宏德五年课的老年学员们闻讯更是纷纷冒雨早早赶来。首发式开始后,各方面代表先后讲话,称赞周宏德在进行社会公益性音乐教育所作的努力和奉献,称赞他以我国传统的通俗的社会性的启蒙读物《三字经》的方式,富有独创性地编写了当日首发的此书。随后周宏德介绍了编写此书的动机、经过,感谢静安区老年大学为他提供了为社会服务的教学平台,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大力支持此书的出版。
周宏德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1979至1999年在上海乐团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任小提琴首席。他在小提琴演奏领域工作了数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演奏曲目和从艺经验。然而他何以又到静安区老年大学为老年学员开设钢琴课呢?这完全是周宏德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心使然。五年前,静安区老年大学慕名找到了退休居住在静安区的周宏德,请他“出山”为老年学员上钢琴课,开设《钢琴即兴演奏班》。周宏德喜欢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和跋涉,喜欢过老有所用、老有所乐的生活。所以他欣然领命,站上了静安区老年大学《钢琴即兴演奏班》的讲台。而这个班的开设,正是根据老年学员们的愿望和需求来办的。操劳一辈子的老人们晚年需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生活。大家都渴望除老有所养外,还要老有所学。因此学弹钢琴的老年人多了,进而他们已不满足照谱弹奏,还想自己在弹曲目时能配伴奏,使弹奏时的效果更加丰满、更加多采。于是周宏德为具有《车尔尼599》以上演奏水平的业余钢琴演奏的学员,编写了《钢琴即兴演奏班》的上课讲义,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并从一个班扩大到四个班。原应三个学期结束此班的课程,谁知学员们非常喜欢周宏德上课,非常想学钢琴即兴演奏的本领,故一再要求延长,从延长到四个学期到延长到六个学期。有些学员说:“只要周老师在教,我们就永远做周老师的学生,永远不毕业。”周宏德上课亲切随和,通俗易懂,风趣生动。他不仅在钢琴上示范,而且带来小提琴演奏某些钢琴曲目,增加学员们对乐曲的理解。
正是在《钢琴即兴演奏班》讲义的基础上,周宏德首次尝试取《三字经》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的特点,高度凝炼和概括地用“三字经”构成了116句的《钢琴即兴伴奏“三字经”》,来讲西方的和声、伴奏知识等乐理方面的内容。这个“三字经”的总纲是“看字母、识和弦、选音型,弹伴奏”和“熟弹名曲三百首,无师自通配伴奏”。书中第一页所附的《钢琴即兴伴奏“三字经”口诀表》,包含了此书的全部内容,非常具有指导性。
周宏德所著的《钢琴即兴演奏“三字经”》的出版填补了业余钢琴演奏者学习和掌握钢琴即兴演奏技艺方面的空白,可以提高老年学员学习钢琴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这是周宏德为社会的通俗和普及的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其实周宏德早就游走于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并为之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众口交赞的贡献。周宏德是一位音乐多面手,他是小提琴演奏家,是乐队首席。经过实践和努力,他也是作曲、配器、指挥诸多专业的行家里手。他在任演奏员和首席时,演奏过大量的交响乐、合唱和歌剧的作品。同时他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市场的选择,组织了小型的管弦乐队到饭店、宾馆、学校等地方演出,开始用了一些已有的乐谱,但渐渐地感到曲目更新不快,曲目“炒冷饭”较多。周宏德便自己动手改编了不少中外名曲和流行音乐,作为小型管弦乐队增加的演奏曲目。他自己在演出时还兼任排练和指挥。这样周宏德领衔的小型的管弦乐队便风靡整个上海滩,被邀请的演出应接不暇。为了适应频繁的商业性演出,周宏德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曲868首,加以改编和配器,如将某些流行很广的歌曲改编为最能发挥乐队水平的器乐曲;如将使用不方便的简谱版改成演奏者习惯的五线谱版;又如为某些曲目配上和弦,使之和声统一丰富,增加作品的厚度、层次和魅力。2005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周宏德编者的内有868首古今中外名作的《通俗名曲大全》,这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本专为器乐演奏用的五线谱版大型曲集,深受社会上各种小型乐队的欢迎,并被广泛使用。
也是因为演出市场的需要,因为听众欣赏的需要,因为音乐教育的需要,周宏德把目光投向了弦乐四重奏曲目的改编。他认为弦乐四重奏的表现力很丰富,但是传统的整部奏鸣曲式的四重奏作品会使一般的听众欣赏起来有难度,甚至拒之门外。他们想听的是用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来演奏经过改编的优美、轻快、活泼、易懂的中外名曲;同时社会上许多业余乐队和学校乐队亦需要大量适合他们规模和水准的重奏、合奏作品。正是演出市场和教育事业的需求,促使周宏德从2001年开始,就进行了《弦乐四重奏小品集》的改编、创作,他选取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曲、民歌、影视音乐和流行音乐等加以呕心沥血的编配,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他说自己是“凭经验在写作”,虽感到“力不从心”,“但只要有人喜欢听、有人想演奏”,他“就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弦乐四重奏小品集》写下去”。至今他已出版了五集55首四重奏乐曲。这些乐曲曾由周宏德指挥在“星广会”上演过多次,曾在各种商业性活动中演过多次,也曾在学校等基层演过多次。所演之处,大受欢迎,大大丰富了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活,大大提高了社会的音乐欣赏能力,当然大大地增加专业和业余乐队演出的曲目库也自不待言。
专业和业余音乐人士高度称赞周宏德出版的《弦乐四重奏小品集》。他自己对这个别人不愿做的事情是乐此不疲、坚持不懈。他的此套乐谱的第六集将于近期出版,接着他将继续写完100首共十集的《弦乐四重奏小品集》。这是他给自己预定的目标,也是他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