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未来的希望全在你们身上”
在上音第一届教学比赛总结会上的发言
丁芷诺
这次有幸作为上音教学大赛的评委,听了十二位教师的教学方案讲述,又听了九位教师现场授课,很为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方法所感动。也向主办这次比赛的教务处表示祝贺。我认为这次比赛不是做秀,不是形式主义,不是纸上谈兵的名额分配,而是实实在在的把注意力放到教学上,放到青年教师身上,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能坚持下去。
我所在的是专业主干课组的比赛,是音乐学院各系的主干课程。获一等奖的张玄老师,是音乐学系教昆曲的,只见二十多位21世纪的年轻人在她引导下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古老艺术的魅力。她唱起来绝对专业入味,理论分析得清清楚楚,使得我和其他评委也不由得跟着唱起来。好的教师就是能够把难学的变得容易,把枯燥的变为有趣。另一位音乐剧系教舞蹈的李奇老师,把只有声乐基础并无舞蹈基础的音乐剧系三年级学生教得能像模像样地跳美国著名的音乐剧舞蹈,强烈的爵士舞让人热血沸腾。还有青年钢琴家孙颖迪,作为青年演奏家他除了有许多演出任务外还要带八个学生,个别上课似乎不像集体课那样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强烈反应,但在他的个别教学中教李斯特钢琴奏鸣曲结合交响乐作品,教美国作曲家巴伯的作品分析其中爵士节奏的因素,教出了他的广博知识、对钢琴演奏艺术的深层次思考。
每一代的教师对一个学校的影响是很大的,上音建校八十六年,主要是三代教师:从学校成立初期,教师主要都是外国人,更确切地说其实是二战期间的难民,他们是犹太音乐家、俄国音乐家,校长萧友梅不失时机地登门拜访,邀他们来校任课。就在这些高水平教师的教学下才给上海音乐学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父亲丁善德当年只是个昆山小镇上的少年,钢琴从来没见过,萧友梅推荐他跟钢琴家查哈罗夫学,果然两年一过,我父亲就能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上台演出了。小提琴家威登堡是维也纳乐队的首席,他不但教小提琴,还教钢琴,为学生弹伴奏。有了高水平的老师,整个水平就一下提高了。解放后,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教师成了上音的教师主力:钢琴系有从英国回来的李翠真,从法国回来的吴乐懿,声乐系有高芝兰(美国)、周小燕和葛朝祉(法国)管弦系也有陈又新(英国)、赵志华(美国),作曲系有丁善德(法国),指挥系有杨嘉仁、马革顺(美国)还有范继森,谭抒真等。他们是我们的父辈,当时每个系都有至少四五位响当当的名牌教授,虽然他们遭遇了反右、“文革”的挫折,其中好几位被迫害致死,但他们的作用一直影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第三代的教师就是我们这一代了。感谢贺院长等前辈的英明决定,认为他们学音乐年纪大了,应从少年开始培养,刚解放不久就办起了少年班,也就是后来的附中附小。事实证明这一批人后来都成了我国音乐事业的骨干,不论北京、上海的各大乐团,各地的音乐学院教师也都靠的这批人。我去了台湾后就发现,我们和台湾的不同其实就是缺了这一代人,他们老一辈音乐家其实和我父亲都是一样的,都是老同学,但台湾至今没有音乐学院,他们是大学的音乐系,我们这里有了附中附小音乐专业水准就不一样。
一代教师的黄金教龄也就是30-40年,是一个人从三十几岁到六七十岁。像周小燕先生九十多岁还在教学生的恐怕不会是普遍现象。青年教师有时会感到委屈,就像人们到医院 想找有经验的老医生一样,年轻医生有点靠边站的味道。因为教学是要有个积累过程的,其实我们这一行和医生也有些相像,都是要从不断的犯错中总结经验的,我们虽不会像医生犯错就会涉及人命,但我们也是会影响人的艺术生命的。现在我们常常只看成绩的一面,领导只以得奖来评定成果高低这显然是不够的。有一次我对一位青年教师说你不要老想着你的某个小学生在国外得了奖就是你的教学成绩,其实这可能只不过你捡了个皮夹子。像这样有突出才能的孩子,在别的老师处也是能得奖的。我们看老师的作用最明显的是一大批中等才能的学生,他们能否成才,能否成较高水平人才就决定于老师了。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谈自己的犯错过程,从中总结经验。
我感觉我们教师就像一个导游,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专业领域,对自己的专业能做到上知历史,下知地理,又能对不同层次的旅客引路,引起兴趣,指明方向。现在的青年教师和我们不同,现在的诱惑太多了,有一次我就听到一位老同志抱怨:他在省歌舞团拉了一辈子小提琴,退休前到上音读进修生,想以后可以从事小提琴教学,没想到他的那位老师大概认为他水平太差,上课时他竟一直在玩电脑玩手机,这就太让人失望了。当然青年教师也有实际问题:要赚钱、买房买车等,但君子赚钱取之有道,在一定的生活保障下集中思想搞好教学还是很重要的。青年教师比我们聪明,又能充分利用高科技,如果好好利用上音这个优异的环境,努力提高自己,上音未来的希望全在你们身上。
2013暑期手风琴活动异彩纷呈
光 阴
暑假期间,由上海音乐家协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与德国霍纳手风琴公司主办的2013上海“霍纳杯”手风琴比赛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拉开帷幕。此次比赛共有400余名选手报名参加,得到了全市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手风琴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比赛共分初、决赛两轮进行,并按年龄分幼儿、儿童A等多个独奏组别,更有重奏组别及展演组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手风琴比赛,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手风琴音乐赛事,是对手风琴多元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方向的理念作了一次勇敢的实践和尝试。在7月14日举行的闭幕式及颁奖音乐会上,上海音协秘书长郭强辉、上海市艺教委秘书长梁建敏、德国霍纳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丁鹏、国际手风琴联盟艺委会委员和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均到场出席。由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从余创办的上海手风琴联盟成立大会也在此向26家联盟成员单位颁发聘书,并要求该联盟应本着“平等互助、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全市各专业、业余手风琴团体广泛联系起来,相互切磋,资源共享,共同为上海手风琴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进而使之成为广大手风琴爱好者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颁奖音乐会上,由上海手风琴联盟乐团50名小朋友共同演奏了乐曲《祝福春天》。该节目曾参加2013上海市劳模春节茶话会演出,受到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好评。此番再次献演闭幕式音乐会,不仅编排了新动作加入了新队形,更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哥哥姐姐们有了亲密演出的机会,十分有效地贯彻了联盟宗旨。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手风琴联盟的小成员们却依然需要自己心中的手风琴梦!
8月1日,国际流行手风琴乐大师、著名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弗莱德里克•德尚应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之邀前来上海,为全市优秀的20余名手风琴学员开展互动讲座课程《FUN OF ACCORDION》(有趣的手风琴)。德尚教授用富于生活化的言语及形象的声学模式引领小学员们领略手风琴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也从中渗入手风琴的基础练习,让小学员们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对手风琴音乐的感知和演奏中,一同创造手风琴的美好未来。
8月3日,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大手牵小手”之手风琴音乐会。音乐会节目形式多样,有流行手风琴独奏《斗牛舞》、齐奏《柯瑞妮》等。值得一提的是,区中心手风琴指导教师包云蛟邀请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手风琴研究生们与中心学员们合作演奏《风的魔术》、《祝福春天》。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从余,副主任赵玉彪、沈燕华都亲临现场,并对整场演出及静安区手风琴的发展前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8月5日-8日,在洛阳举办的2013“霍纳杯”全国手风琴邀请赛中,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手风琴乐队应邀参与了开幕式演出。区中心手风琴指导教师周佳的学生王文海、陈笛等获得比赛金奖,在此也希望他们在日后的习琴过程中继续向前迈进。
在8月10日开幕的第二届“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大赛中,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的贾子玢、宋月、黄梦尧、张梦璐分获古典组和流行组的金奖。此番佳绩受到了来自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领导们的肯定及赞扬。上海选手在全国性专业大赛上的出色表现,也是对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所付出汗水后的肯定。
8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手风琴联盟主办的第66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在加拿大维多利亚举办。来自25个国家的近百名选手参加了此项赛事。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手风琴研究生时璇,面对强大的选手奋力拼搏,获得成人流行组第四名。她演奏的根据中国台湾民歌改编的乐曲《望春风》给在场的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际手风琴联盟艺委会委员、中国音协手风琴学会会长李聪及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主任王从余应邀担任了此项国际赛事评委。
暑期,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上海音协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从组织到参与、从业余到专业,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震惊。相信在新一届手风琴专业委员会班子的领导下,我们能够继续将手风琴事业发扬光大,愿上海手风琴的未来更加绚丽辉煌!
大提琴教学感悟
林应荣
青少年的成长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必然会给他许多影响,而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尤其在一对一的专业教学方式之下。
我们常说做一个教师要有爱心。我认为爱心首先表现在耐心。对学生有时要耐心等待、有时要耐心说服。曾有一个5岁半男孩(幼儿园大班)开始随我学琴的学生,第一次上课,学持琴,就是在不停的摔跤中度过的。开始的几年他进展很慢,考进附中后,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身体瘦小,上台容易紧张。我对他妈说:”你的这个孩子是不能急的。” 他妈说: “不急,林老师!他现在能这样已经很不错啦。”对这个学生我等待了好久,终于逐步有了变化,2004年他获得了VC杯大提琴比赛少年组第四名,毕业时还以第一名的成绩搭上了免试直升大学的末班车。
我自己从“白丁”教起的学生不多,大多是从别的老师手里接过来的,学生在换了新老师后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也一样),有的过程比较长,需要耐心等待。有的学生基础很好适应较快,但同样需要耐心。如,我曾要求一个从附小上来的学生把琴放高一点,他试了一下说:“这不可能!我的手都要够着耳朵啦 !”我只好耐心地对他说:“你现在程度深了,会遇到许多高把位的音,如果持琴还是原来那么低,手够起来会很吃力,你改进一下会方便许多。” 见他不理我,我又跟他说:“够着耳朵并不可怕,你想一下Bass拉琴的样子吧!他们的手在什么位置呀?”这么一说他才表示“明白”!
其次爱心表现在责任心。我认为具体有两点: 一、给学生制定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分阶段的,如小学阶段,要求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会正确的演奏方法;初中阶段要求是大量的学习曲目(音阶、练习曲、巴赫组曲、古典奏鸣曲、小乐曲和协奏曲等,尽量学完整);高中15、16岁步入青年阶段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研究,这时除了上面的内容,开始给他们学重奏奏鸣曲;大学阶段要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少依赖老师,可放手让他们选择曲目和有自己的处理:对研究生就要和他们多商量了,从选择曲目到音乐处理都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大概是在一般情况下的要求。我教的学生中,多数都不是按我的这个框架学上来的,因此我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如,我带过一位我院民乐系大提琴本科毕业的女研究生,当时读的是我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这个班可用五年时间完成学业,她在前三年把所有的共同课都修完了,最后的两年开始跟我学,我只要管她的一场音乐会和一篇一万字的学术论文。读研时她是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员。一接触到她,我就感到她既缺小学阶段的“正确演奏方法”,又缺初中阶段的“大量曲目” ,我们商量后制定了从空弦、音阶、练习曲到巴赫等内容的计划,虽然工作非常忙,但她非常努力,每次上课都让我看到进步,顺利举行了学位毕业音乐会,论文也通过了,她现在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 上面讲的框架是大阶段的要求与设想,小的计划是以学年来考虑的,而每学期的计划要制定得非常具体。我开始当老师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给学生定计划, 为了掌握足够的曲目以便于选择,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找教材、找音响资料、尽量学会拉它们,掌握它们。我深切地体会到,越是教我自己熟悉的作品,学生就能学得很快,而且也有一定的质量。
由于对学生不够了解,我也犯了不少错误,如现在一位读高一的女学生,我是在她读完初一上学期后接手的,第一学期考试她在全班垫底。接手后我把练习曲从Popper高级变成中级,其他曲目也安排在她的能力范围内,一切进行得很顺利,我给她的考试曲目是海顿C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因为前面比较顺嘛,所以就把华彩改成让德隆的版本。考试时拉到中间她忽然忘“词”了!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最后考试成绩继续全班垫底。 这全是我的错,我没了解到她入学前是不练琴的,参加考级或业余比赛都是靠老师临阵磨刀一句一句抠出来的,基础很差,所以需要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如果换上这个华彩就应该早些开始练,要么不用这个华彩。
二、严格的要求。 这是一个抓质量的问题。对演奏质量的认识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第一次听我老师的研究生霍米采尔拉圣桑协奏曲时,就把我听呆了,那么熟练、那么准确,简直就像听唱片!听其他同学的演奏也都那么的好,我完全听不出他们的差别。一是因为我对作品不熟,自己既没听过,也从未拉过,另一方面确实是不懂,不知如何鉴别,学了几年后才对演奏的质量有了概念。1959年我从莫斯科音乐学院以大提琴专业毕业回上音后,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不久,1960年2月我就参加了我院女子弦乐四重奏直至1985年退出。这难忘的25年让我觉得进了一所艺术实践的学校,我们经历了国际比赛、国内外演出、录制唱片加上教学等,我对演奏艺术的质量才有了真正的认识。记得我刚做教师给学生上课时,觉得他们的音准不好、节奏不准确、音色也不对,就使劲地抠,一节课下来,只教了几小节。起初学生对别人说:”林老师耳朵好尖、要求好严呐!”由于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解决的,所以就没完没了的抠。几次课下来,还是这位学生对别人说:“林老师教的什么呀,刚拉两句就停下来抠,一会儿停一会儿停的,害得我都不会拉琴了!” 这说明我对提高演奏质量还缺乏真正的认识。改进问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死抓不放要求立竿见影,而且还不能样样都抓,想一口气把什么问题都解决,要学会在学生改进的过程中,容忍他们带着不足慢慢改变。 同时严格要求是分层次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我们不可能对初学者和有基础的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就像人一生出来只能吃奶,然后喝粥再吃饭那样。如果以为严格,就是不顾学生的情况一概按最高标准来要求,这只能使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有好的效果。“文革” 后,我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对待自己的学习非常主动和积极,有时我刚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会问“还有呢?”比我还急,这对我是很大的促进,因此我必须十分认真、审慎地做好两个研究:即研究学生和研究教材,还要注重两个平衡发展:即左右手基本功的平衡发展和基本功与音乐表达能力的平衡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跟上他们的要求。
我非常感激我的学生们,我常被他们的进步和精彩的演奏所感动,而他们的问题又促使我思考并努力去解决,我觉得我是在和他们一起成长。
以上是我对教学的认识和体会,如有不妥请大家指正。谢谢!
乐讯荟萃
郎朗被授予联合国和平使者称号
风头正健的钢琴家郎朗于10月28日被授予联合国和平使者称号。郎朗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至今已有10年。和平使者是联合国向任何领域有成就的人士颁发的最高荣誉。与郎朗同时被授予这一称号的还有11位知名人物,其中包括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郎朗是首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郎朗关心的重点将是世界各地没有进课堂受教育的57万儿童。
10月22日,DG公司发布了郎朗与西蒙•拉特尔爵士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柏林爱乐大厅录制的最新录音《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2钢琴协奏曲》CD。郎朗称与柏林爱乐合作录音多年来的夙愿,早在2007年双方就在萨尔茨堡携手演奏过普氏的第3,而今年年初双方又在柏林爱乐大厅的音乐会上合作巴托克第2,选择这两部现代作品是希望其中充满活力的节奏和旺盛的生命力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男高音维拉宗即将推出莫扎特咏叹调专辑
男高音罗兰多•维拉宗日前宣布,由DG公司最新录制的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将于2014年1月发行,该专辑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安东尼奥•帕帕诺指挥。维拉宗在Facebook上宣布了唱片发布的消息,称之为“一组很少录制的音乐会咏叹调”。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最近已经成为维拉宗现场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的词作者都鲜为人知,贯穿了莫扎特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这张专辑是维拉宗年初发行的威尔第歌曲专辑的姐妹篇。
里卡多•夏伊推出新版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录音
自2011年推出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后,著名指挥家里卡多•夏伊与麾下的莱比锡布店大厦管弦乐团于10月7日推出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这套录音还包括了两首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以及经过配器的钢琴《间奏曲》及9首《爱之歌圆舞曲》, 还有第一交响曲行板乐章及第四交响曲开头的原始版本。今年的勃拉姆斯交响曲集与他首次录制勃拉姆斯作品时间相隔25年,夏伊对处理手法进行了重新思索,以期带来全新而富有戏剧性的解读。
美国共同社评出十大威尔第歌剧影音制品
10月14日为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200周年诞辰,美国共同社评选出10大威尔第歌剧影音制品以示纪念:(1)《阿依达》,里卡多•穆蒂指挥新爱乐乐团与科文特皇家歌剧院EMI出品;(2)《假面舞会》,詹姆斯•莱文指挥美国大都会歌剧院,DG出品;(3)《唐•卡洛》,帕帕诺指挥巴黎管弦乐团与合唱团,EMI出品;(4)《法斯塔夫》,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柏林广播合唱团,DG出品;(5)《奥赛罗》,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与合唱团,Decca出品;(6)《弄臣》,Michele Mariotti指挥大都会歌剧院2013年实况版,DG出品;(7)《茶花女》,卡洛斯•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与合唱团;(8)《游吟诗人》Renato Cellini指挥,RCA Victor乐团与罗伯特•肖合唱团;(9)《难以超越的威尔第演唱》,系EMI公司2001年为纪念威尔第逝世百年而推出的8CD合集,含136段录音包括1887年《奥赛罗》首演者Francesco Tamagno在1903年演唱此剧中的咏叹调;(10)《威尔第在大都会歌剧院》,历代名家演唱选粹,Sony出品。
柏林爱乐大厅举办落成50周年音乐会
被誉为现代建筑典范的柏林爱乐大厅目前迎来了落成50周年。柏林爱乐乐团在西蒙•拉特尔爵士指挥下献上了一场名为“空间音乐”的庆典音乐会。“空间音乐”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6世纪威尼斯音乐学派的“复式和声”,让圣马可教堂内的两架管风琴彼此呼应,这次的“空间音乐”由钢琴家内田光子演奏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而柏林爱乐乐团乐队学院的成员演奏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库塔格的音乐《接近幻想曲风格》,还演奏了作曲家里姆专门为此次演出创作的新作,而压轴戏是柏辽兹《葬礼与凯旋交响曲》。
波兰举办潘德列茨基80岁庆典活动
11月23日是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80岁寿辰,波兰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艺术节向他表示敬意。在华沙国家歌剧院举办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管弦乐、合唱和室内乐,从早期创作的《广岛受难者挽歌》(1960)、为合唱团而作的《信经》(1998)、《为三把大提琴而作的大协奏曲》(2001),到《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双协奏曲》(2011),时间跨度超过五十年。参加演出的表演团体有华沙室内乐团和华沙爱乐合唱团,先后由杰基耶夫、夏尔•迪图瓦和克日什托夫•乌尔班斯基指挥。潘德列斯基至今创作不辍,最近还与Johhny Greenwood在摇滚音乐节上联手合作。他的新作《疯狂》(La Follia)将由安妮•索菲•穆特小提琴独奏,于12月14日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首演。 (郑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