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父亲陆洪恩
陆於为
今年4月27日,是我父亲陆洪恩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罪名,残酷枪杀而逝世的45周年。多少年来,无论是清晨,还是黑夜,我总会想起父亲,总会升腾起对“四人帮”的满腔怒火。
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会演奏,会指挥,会写作,曾任历史长久的上海交响乐团的副团长和常任指挥,为国家的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作出过有目共睹的贡献。经过我儿时与父亲的接触,特别是家族长辈和他的好友及同事对我的叙述,我对父亲的了解才逐渐增多和清晰。
(一)
1919年父亲出生于徐家汇天主教堂旁的汇站街的一户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性情温和善良的天主教徒。我祖父是建筑设计师,汇站街的房屋就是由他设计的。我父亲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最小,得到了父母的宠爱和兄姐的照顾,所以他自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和倔强好胜的性格。13家时父亲进入法国人办的徐汇中学读书,高二时他迷恋上音乐,深受班主任汤履道的影响。父亲此时曾在汤老师兼任徐家汇天主教堂管风琴师的唱诗班上做独唱队员,由于他天资聪颖,音乐天赋尤佳,得到教堂里的神父指挥的喜爱。父亲还曾随汤老师学弹过钢琴,所以在1937年,父亲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专的键盘系,师从丁善德教授专攻钢琴演奏。同时他竟还和汤老师一起随音专里的声乐教授应尚能学唱歌。
1941年我父亲从音专毕业,其时民不聊生,父亲处于失业状态。恰好著名电影导演费穆创办的上海艺术剧团在排练话剧《杨贵妃》需要小型乐队配乐伴奏。费穆邀请好友黄贻钧组织乐队。黄贻钧先生有着多方面的音乐造诣,当时已为很多部电影和话剧创作过音乐,并组织乐队演奏。费穆先生委约他后,他马上想到刚从音专毕业的我的父亲,请父亲在小乐队里弹钢琴,自此父亲和黄先生结下了终身友谊。
费穆对我父亲的勤奋和多知颇为欣赏,有一次甚至把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罪》改编成话剧的任务交给了父亲。尽管父亲从未学过编剧,但他却勇担重任,兢兢业业地开了一个多月“夜车”,终于改编完成,并被费穆搬上了舞台演出,受到好评。
我母亲胡国美,也曾在上海国立音专键盘系学习钢琴,与我父亲有同窗之谊。后经人牵线搭桥,他们于1944年在徐家汇天主教堂结婚,老师汤履道任证婚人,还特为这对新人弹奏管风琴予以祝贺。父亲在音专的同学、男中音歌唱家葛朝祉唱的舒伯特的《圣母颂》,增添了婚庆的热烈而优雅的气氛。一批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年轻好友都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我父母的婚礼,有黄贻钧、韩中杰、陈传熙等先生,婚礼是秦鹏章先生一手操办的,著名话剧演员乔奇则当了婚礼主持人。那天的婚礼并不奢华,但出席来宾,按今天的话来说,也是大腕云集,才子聚会,可称为父亲与他的好友们一段乐坛上的佳话。
秦鹏先生生前给我写过信,谈了他与我父亲的交往和友情。秦先生说与我父亲友谊是很深的,几次去父亲在徐家汇天主教堂附近的家相聚,他们志同道合,无话不谈。当我祖父去世时,秦先生特去教堂参加祭奠的弥撒,以表哀悼。从1942年至1945年,秦先生与我父亲一直在卡尔登戏院(解放后改称长江剧场)为上海艺术剧团演的话剧配乐,秦先生指挥6个人组成的乐队伴奏,我父亲在其中弹钢琴。他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很受秦先生的赞扬。秦先生和我父亲还曾为作曲家王云阶担纲作曲的电影《三毛流浪记》编写过音乐,父亲甚至指挥了其中几段音乐的录制。秦先生说我父亲文笔很好,抗战胜利后,当过一阵记者,陆续在沪上各种报刊发表了许多音乐类的报道、评论和专访。他说我父亲才思敏捷,性格爽朗,是个“乐天派”.1956年父亲与黄贻钧先生一同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奔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父亲为与秦先生欢聚,常住在秦先生家,彼此常在一起彻夜长谈音乐和工作,十分融洽。1963年,秦先生率中央民族乐团到上海演出时,要与我父亲见面,父亲当时在嘉定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即兴冲冲地请假回到市区与秦先生唔见,互诉离情别绪,两人执手相握,快乐无比。
父亲另一位执友,就是黄贻钧先生,他们两人自相识后,始终在一起,可以说是在音乐道路上情趣相投、亲如手足的知心朋友和同事。父亲在黄先生组织和指挥的小乐队里为上海的数十部电影、话剧配录音乐。1950年他与黄先生合作为电影《武训传》创作音乐,最后此电影竟被作为大毒草而遭批判,负责此片的领导夏衍被迫写了检查,父亲和黄先生也违心地作了检讨。参加创作的秦鹏章先生因影片片头上漏写了名字,故这次全国性的批判他幸免于难。
黄先生多次对我说过,你父亲耿直善良,敢于讲话、乐于助人、生活洒脱、不拘小节。他代笔黄先生写的有关《武训传》音乐创作的检讨文章,在报上刊登后,拿了稿费,父亲即请朋友们在饭店“涮”了一顿,还幽默地对人说:早知道有稿费,我会再多写些字。1950年,在陈毅市长的关注下,接收上海交响乐团的军代表罗浪奉命策划北京总政军乐团的建立,黄先生和我父亲积极参与。军乐团训练班在沪成立后,他们两人联同钱仁康、陈传熙等先生及我母亲充当教员,早期军乐团的人才培养,也倾注了我父亲的心血。1953年,父亲与陈传熙先生经过上海交响乐团的考核,同时被选拔为指挥。次年陈毅市长签发任命书,任命我父亲为副团长兼指挥。父亲感谢党对他的信任和厚爱,更加勤奋工作,决心为国家的交响乐事业贡献毕生力量。
父亲是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被黄先生介绍进团的,任定音鼓演奏员。担任副团长和指挥后,他全力以赴地协助黄先生治理乐团。他俩亲密无间,心灵相通,有时探讨艺术的问题到深夜,有时为了排练的一个处理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两家时常互相走动,毫无隔阂。父亲嗜好烟酒,每当他和曹鹏先生在黄先生家相聚,黄先生必备酒菜,让我父亲在交谈中尽兴。父亲排练时要求严格,每次都分声部练习所演曲目,演出后效果很好。音乐家王毅写文章提到父亲有次在美琪大戏院指挥本团演出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他在里面拉中提琴,当日演出甚是成功,父亲获得一片赞扬声。
我父亲曾与许多音乐家相识相知,大家对他的学识和为人至今记忆犹新。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在给我的来信中告诉我,“你父亲为人豪爽,思维敏捷,艺术修养全面,且具独特见解,直言不讳”.还说黄贻钧先生识才用才,常在曹鹏先生面前夸我父亲“见识甚广,智慧过人”.曹鹏先生说,1961年他刚进上交工作时,得到了黄先生和我父亲的关心照顾,使他能顺利开展工作。有次我去拜访曹鹏先生,他又说到我父亲,有一年上交没有安排父亲指挥,让他去敲定音鼓。他表示要探索打定音鼓的奥妙,要以360度弧度的姿势,打出准确而动听的音响。低音提琴元老级演奏家郑德仁说我父亲解放初进上交后,硬是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从一个定音鼓演奏员升任为指挥和副团长,令人刮目相看。郑先生的夫人亦说我父亲人很聪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还懂四国外语。
(二)
为了进一步寻找我父亲音乐生活的踪迹,我于去年初春专程去了北京,拜访父亲过去的一些同事及好友。在著名指挥家韩中杰先生家里,已届92岁高龄的韩先生回忆起与我父亲的交往,仍然是那么清晰。他说我与你父亲从小就在一起,感情很深,一直叫他“阿陆”,由于都爱好音乐,就常常去你父亲徐家汇的家,与你祖父母也很熟悉,我们在一起很随便、很要好。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随我父亲学过一阵打定音鼓。我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与他见面时,他送了我一本书,说书里有一张他在上音的毕业照,上面有丁善德、杨嘉仁、黄贻钧和你父亲诸位先生。卞先生说我父亲耳朵听音很准,是无师自通,自学成功的。与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见面后,王先生说曾随我父亲学了半年钢琴,他的印象是,我父亲对人亲切,但烟瘾很大,一堂课下来,钢琴上的烟灰缸里都是烟头。他说我父亲对学生很随和,有次在大世界马路上,王先生遇见他,他即用脚煞住骑得飞快的兰铃自行车,与王先生谈起听一场音乐会的感受。王先生写过文章,说我父亲在解放初著写的《中学音乐教材》给他学习音乐以极深影响,受益不少。王先生对我父亲有很深感情,为父亲的不幸遭遇,专门写了一部钢琴协奏曲,题献“陆洪恩先生”,在北京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演出,还在瑞士等国上演,引人瞩目。现在饮誉中外的旅欧指挥家吕嘉的父亲吕蜀中先生解放初在上海办的军乐团训练班上,曾与刘进恩等人随我父亲学习了三年多音乐,在我母亲的常德路恒德里65号的家里,我父亲教吕先生钢琴。从总政军乐团离休后,吕先生身体欠佳,这次去京我未能见到他。他在电话里说我父亲对人很亲切,授课很耐心,没有脾气,就是烟抽得厉害,是个好老师。
父亲感情丰富,兴趣广泛,不仅精通指挥艺术,还对其他艺术富有研究。他喜欢美术,对经典的美术作品会欣赏很长时间。他特别受看丰子恺的漫画,认为画中含有深意。他与漫画家张乐平、乐小英同在市政协一个小组开会或活动时,常会和他们讨论漫画的创作,关系很融洽。在奉贤纪王公社劳动,他与连环画家董天野同住一室,每天看到董先生一早起来练画、练字,很是钦佩,曾向董先生讨了张画给我。在家每当新民晚报来时,我和父亲总是抢看董先生在报上画的《隋唐演义》、《杨家将》、《三侠五义》等连载连环画。他也爱听电台里播放的姚慕双、周柏春表演的独脚戏,笑得前俯后仰,引得母亲和我同他一起笑,此时是我们全家最快乐的时候。当然他对音乐最情有独钟,常常听音乐唱片,用以揣摩借鉴。尤其是要指挥某部交响曲时,他会向团资料室借唱片回来,放在家里一台苏式老唱机上对照总谱反复听,还不停做出指挥的手势。他受踢足球,常参加在团里草坪上的足球赛。他爱好摄影,在“文革”前一年,因病在家,没有多少指挥任务,不知从哪儿搞了架德国莱卡135相机,就与团里的中提琴家郑金銮一起白天到公园拍照,晚上弄了个放大机,买来冲印药水,自己冲、印、放大,照片清晰,取景和光线都颇有水准。父亲真是个会动脑子的人,任何一件事情,他花时间花精力研究下去,总会做出些名堂来。
(三)
父亲有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注重感情的传统美德。不论工作多忙,他都会回家看望父母。他非常孝顺祖母,只要他回来,我总会看见他温顺地坐在祖母旁边,握住祖母的手,帮祖母理理头发,同时嘘寒问暖,十分恭敬。他深受我母亲,当年追求我母亲时,所写的情书可装满一个枕头套。有时激情来时,坐在邮局里很快写好一信即寄给我母亲。父亲对其他亲戚朋友也非常好。他爱吃侄子陆怀德和侄女陆怀英烧的菜,有次吃的是他们做的红烧大黄鱼,父亲边喝酒边吃鱼,还说:“好吃,好吃,手艺有长进。”在我母亲家恒德里61号住的是江涛阿姨,与我母亲是闺密知己。当父亲与母亲谈恋爱时,父亲自然也与她相识,父亲曾教爱弹钢琴的她弹琴,几年里在我母亲家每周一次花近两小时给她上课,从不计较报酬,使她的琴艺日益增进。父亲为让她有更多音乐修养,又带她去听音乐,买了音乐书籍送给她。父亲喜欢写信,所以也常在信中向她介绍各方面音乐的知识。至今她仍保存着我父亲写给她的30多封信,对我说过:“你父亲使我受到了良好音乐教育,我终身难忘、终生感谢。”
父亲对我当然是疼爱有加,我年幼时,他并不强迫我学这学那,而是爱护我的天性,和我一起玩耍,带我用汽枪打麻雀,要我给他去买七宝大曲。当他与黄贻钧先生谈团里的工作,谈音乐艺术时,常常让我在旁边听,希望给我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有次我竟拿筷子,在他们面前,听着电台播放的交响乐,模仿他们的样子,稚气十足地指挥起来,引得他们哈哈大笑。小小年纪的我,也曾不断目睹父亲为团里的工作辛勤操劳的情景,目睹父亲为宣传团里的演出和欢迎外国音乐团体来沪访问,应报社约稿而在深夜的灯下挥笔写文章的身影。特别是父亲为欢庆建国十周年创作他一生唯一的管弦乐曲《年年欢》的过程,我至今不忘。父亲怀着对新中国的炽烈感情,连续几天夜以继日地创作此曲。为了提神,他不断地抽烟、喝浓茶,埋头伏案开了几个“夜车”,终于写出了《年年欢》。1959年10月1日,在人们喜迎国庆十周年到来之际,父亲指挥上交演出了这部歌颂祖国、人民欢庆的作品,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年年欢》实质是一个正直激情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的袒露!父亲爱国爱民的感情还体现在为我取名字上。父亲在解放初为我起名陆於为,他对朋友说:“‘为’是为人民服务,‘於’就是等於,希望儿子今后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
“文革”前国内的政治空气已很压抑,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敢于仗义执言和勤于思考的父亲对国内许多事情百思不得其解,经历过数次被点名批评后,患上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只好每晚服镇静药控制。有天他痛哭流涕,拉着我的手说:“於为,我现在想要的东西,都无法得到,心里很痛苦。”我知道这是剥夺了他上台指挥而产生的痛苦,剥夺了他为人民演出和不能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而产生的痛苦。以后他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严重。“文革”中他被捕入狱,接着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年仅49岁。1979年9月,上海市文化局为他彻底平反,上海电台播放了介绍他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的专题节目。他在解放初的老同事,原总政军乐团团长罗浪为他的平反昭雪专门写了一副对联,概括他的坎坷人生:“黑暗年代音乐才华难展示,喜解放,得奏交响之乐;妖雾时期,松梅骨气受极刑,盼今日,尽雪不白之冤。”
2007年的某日,父亲在“文革”中的狱友刘文忠先生与我见面,告诉我父亲临刑前有遗言请他出狱后兑现。一是要他若有机会,去音乐之都维也纳,一定代我父亲在所崇敬的贝多芬墓前献上一串鲜花;二是寻找到在“文革”中被遣送到新疆改造的独子--我,让我知道父亲是如何被害的。感谢刘文忠先生的协助,这两个愿望都替我父亲实现了。
往事悠悠,对父亲陆洪恩的回忆甚多,千言万语。我只希望屈死的父亲能在他热爱和追求的音乐世界里得到安息。
从《叔叔,快把枪放下》谈起
王成荣
一首好歌词必有其不可取代的个性,同样,一首好的儿童歌词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更为不易的是,儿童歌词既要具备一般歌词的所有要求,又必须符合儿童天性的特殊要求,而且,还须根据儿童年龄大小,分别创作为低幼、儿童和少年服务的三种类型歌词。
试从《叔叔,快把枪放下!》谈起。“(白)一名红领巾,对举枪打鸟的人说……叔叔,快把枪放下,把枪放下/那是一只美丽的小鸟/那是一朵会飞的鲜花/它把春光带给蓝天/它把秋月送给晚霞//叔叔,快把枪放下,把枪放下/那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那是一朵会唱歌的鲜花/它把问候带给早晨/它把祝福送到天涯//叔叔,快把枪放下,把枪放下/让枪口也长出新芽/开出最美丽的鲜花/让枪杆也长成大树/给小鸟一个温馨的家。”
这是一首适合少年歌吟的歌词,作者刘希涛敏锐地抓住这个炙手可热的环保题材,通过不俗的构思,用诗意的美渲染主题,让人感动、感慨、感奋,尤其是“让枪杆也长成大树”这句可谓精彩绝伦,使它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故而入选《2007中国年度儿童文学》和《2007中国年度歌词精选》。
深沉的诗化,警辟的寓意是它的个性。
再说笔者拙作《让座》“小山羊/乘汽车/花白胡子长又多/大家一见忙让座//小山羊乐呵呵/它说自己是小伙/转身让给鸭婆婆。”
笔者希望这是一首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词,试图把敬老爱幼的中华美德这个理念,进行童话化,借用小山羊的形象,以别人对它、它对别人的优秀品行,潜移默化进歌词里,追求琅琅上口,易记易传的效果。它曾在全国童诗比赛中获奖,并有幸入围《“儿歌爷爷杯”全国首届少儿歌曲创作大赛》。社会评论说童话的意境,活泼的情趣是它的个性。
推介第三首《国旗国旗真美丽》:“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金星照大地/我要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
这是一首适合低幼小朋友口传的歌词,伴随着王森四海飞翔。它用幼儿之口真切动人地表达了对象征祖国的国旗的崇敬热爱之情。“我要变朵小红云”--多么有童趣啊,非低幼儿童说不出口!形象抓得准,拟人拟得活,难怪被收进《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且亦有幸入围《“儿歌爷爷杯”全国首届少儿歌曲创作大赛》。
童真的感情,趣味的拟人是它的个性。
综上所述,可见凡个性鲜明的儿童歌词必有其独特的闪亮点。让我们持续不断地为少年儿童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