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讯-年份
上海音讯期刊

第1期-第6版

2013/4/8 11:22:01

读为贺绿汀而作的长诗
  黄玉燕

  去年10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周高洪创作的长达万行的诗作《永恒的旋律--为人民音乐家贺绿汀而作》。此作以纪实史诗的形式,将爱国主义主线贯穿于贺绿汀的音乐人生,多视角、多侧面、多场景、多细节地把贺老人生的华彩乐章尽情展现,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别具诗意的人物传记。
  2011年春季,在贺绿汀音乐节组委会和贺老家人的热情邀约下,周高洪怀着对贺老的无比崇敬,在繁忙之中,历时一年多,深入采访贺老的家人及音乐界前辈,一遍遍地在图书馆里查找资料,殚精竭虑、几易其稿,终于在去年上半年,完成了这部万行长诗。《永恒的旋律》共有十二诗章及序诗、尾声,并附录了贺老《四季歌》、《天涯歌女》、《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四首经典代表作。
  长诗以贺老的音乐作为主线,突出了他的创作历程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以投身革命和各个时期朝夕相处的妻子、老师、同学、文友、同事等重要人物作为副线,着重表现他个性化的人格魅力。长诗如电影镜头那样聚焦叙事场景和细节刻画,逐步地揭示贺老内心丰满、跌宕的情感世界。在全景式勾勒中,诗人这样写道:“他的一生\音乐就是历史的记录\对上海而言\就是经典老歌流传的曲目\对中国而言\就是世纪不朽的音符\对世界而言\就是铺设中西文化融合之路\对未来而言\就是中华音乐宝库的财富。”在细节雕琢中,诗人又是这样呈现:“为了摆脱黑狗子侵袭\为了生活奔忙\为了租用廉价房子\为了成就梦中的理想\几经搬家\又搬到了拉都路84号楼上\小小的木板房\仅有八九平方\只有小木屋的灯光知道\贺绿汀创作如痴如狂\丝毫听不到嘈杂的声音\常常把饭菜热了又凉\只有小木屋的灯光知道\精心修改是多么漫长\把太阳变成了月亮\又把月亮换成了太阳。”在尾声综述部分,周高洪则用了大排比、大写意、大跳跃、大抒情的手法,一路铿锵、一气呵成:“在湘江边\有他时代的和声\在浦江边\有他爱情歌曲的流行\在嘉陵江边\有他复仇的雄心\在延水河边\有他战斗的激情\在黄河岸边\有他进行曲的驰骋\在金水桥边\有他赞美的歌颂。”
  用长篇史诗为人民音乐家塑像,这在中国尚属首例。正如为此书作序的著名词作家、诗人石祥盛赞的那样:“长篇史诗《永恒的旋律》,是我国第一部以人民音乐家为诗主的开山之作。对于开一代新诗风,铸先进文化代表人物丰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曾在淮阴公安部门工作的周高洪,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诗人、词作家、剧作家,从警多年的他思维敏捷、刻苦勤奋。近年来,他先后发表了《三原色》、《周高洪歌词集萃》等多部诗歌、歌词集,被人们亲切地誉为“警察诗人”、“会唱歌的橄榄树”.现任上海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的他,还曾相继成功完成了《世纪之歌》系列:《孙中山组歌》、《毛泽东组歌》、《周恩来组歌》、《邓小平组歌》等二十多部大型声乐作品,荣获过中国作家协会文艺作品一等奖、全国首届“西柏坡”文学艺术大奖赛一等奖,可谓是上海音乐文学领域里的一位高产、多誉的作家。
  沿着《永恒的旋律》这长诗的阶梯拾级而上,可看到从湘江边到黄浦江畔,贺绿汀把毕生的心血与才华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祖国和人民、给了斑斓多彩的音乐世界。走进这长诗的世界,扑面而来的是《牧童短笛》的纯真、《嘉陵江上》的哀伤、《摇篮曲》的温婉和《游击队歌》的激昂……诗的每一章都流溢着雕塑般的韵律与光泽,引发人们强烈的心灵共鸣:“贺绿汀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旋律书写了自己光辉的一生\对祖国无限忠诚\对敌人无比痛恨\他的歌永远属于人民\属于未来\属于超越的时空\因为他用青春和热血\融入了不朽的歌声\又将这些歌声\化作了生命的永恒。”
 
 
  天堂里的贺老,您听到这热情滚滚的好诗句了吗?
  舒伯特与他的合唱歌曲
  黎  炯
 
  歌曲,是舒伯特音乐创作中成就最杰出的领域。他在这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将歌曲艺术带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织体、歌曲性的音乐思维,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起着主导作用,并成为他之后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
  如乐评家哈洛尔德·勋伯格所言:“从一开始,某种动力就把舒伯特推进了艺术歌曲领域。”我们很难想象,当他在1814年写出《纺车旁的玛格丽特》(D.118)这样一首完美的作品时,还只有17岁。在接下去的一年里他就写了145首歌曲,往往是一首作品刚写完,就把它丢在一旁,写其他东西去了。人们因此常说舒伯特是最伟大的音乐旋律家之一,很少有一位作曲家能像他那样没完没了地创作下去而旋律之泉永不枯竭。与之搭配的,还有他那与生俱来的对诗的敏感。他的歌词涵盖了当时德国的整个诗歌领域,从歌德、席勒、海涅、克洛普施托克、威廉·穆勒,到自己的好友迈尔霍弗尔、朔伯尔,总共有91位诗人的抒情诗被他谱成了歌曲。在他笔下,这些诗歌与音乐之间得到了最紧密地结合。他用音符生动展现歌词的意境,使语言和音乐这两项歌曲的要素同时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除最为人所熟知的独唱艺术歌曲之外,舒伯特还写下包括混声、男声、女声等形式在内的为数众多的合唱歌曲(part-song),在马可·施奈德(Marcel Schneider)所著的《舒伯特》一书中,称赞这些作品拥有“简明的旋律、透彻的表情和稳重的曲风”.它们也成了玛丽斯·皮特森这场音乐会中的核心曲目。
  “合唱歌曲”是受十八世纪末英国的合唱团体影响而发展的形式,是因当时业余人士组成的合唱团需要大量的演出曲目而兴起的。据《格罗夫音乐辞典》中的作品年表记载,舒伯特的合唱歌曲,留下曲名的共有162首。这些歌曲大多是为了演出的需要而创作,有些是为“音乐之友社”举办的音乐会而写,但更多是为了在酒馆、咖啡厅和朋友们的聚会所作。当舒伯特19岁在父亲的反对下辞去教职,搬出家中和好友朔伯尔一起居住后,身边的朋友几乎就成了他的家人。这些朋友有诗人、画家、音乐家,他们以发扬他的音乐为目的,组成了一个“舒伯特朋友圈”(Schubertiads),不仅为他的作品找寻演出的机会,也积极提供诗作,鼓励他创作歌曲。他们几乎每天聚在一起,一起唱歌、讨论音乐和艺术,直到凌晨两三点。透过友人的诗、舒伯特的曲,加之所有人在这位作曲家的伴奏下一起演唱,这些合唱歌曲除了能让聚会的气氛更融洽,也让每个人都获得参与的机会。这其中许多都是舒伯特在朋友的要求下而创作的,如混声合唱《舞蹈》(D.826)是为庆祝一位善于舞蹈的朋友凯丝维特终于病愈而写。《祈祷》(D.815)则是在埃斯特哈齐伯爵夫人的要求下写成。显然,合唱歌曲的创作与舒伯特生活中的交友圈关系密切。
  和他的独唱艺术歌曲一样,这些合唱歌曲除采用歌德、海涅、席勒、格利尔帕泽等大文豪的诗作外,他也会向方诺维斯、克勒斯特等有兴趣写诗的朋友邀约,为他们的作品谱曲。他偏好与自然、爱情、欢乐等主题相关的抒情诗,这让他的合唱歌曲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笔下那些充满政治意味的同类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舒伯特并不曾注明这些合唱歌曲的演出人数,因为当一首歌曲受到欢迎时,他不会拒绝各种编制大小的合唱团争相演出。但从现存记录以及当时的节目单中可以看出,这其中的许多皆是以重唱形式首演的。由于当时制造的钢琴音量较小、音色较暗,且演唱者与听众的间距并不算大,即便演出人数有限,也同样能让演唱获得清晰的音响效果。时至今日,在许多舒伯特研究者看来,以重唱的方式演绎这些合唱歌曲,依然更能表现出作品各声部间的亲密感、参与感,也能更好地凸显舒伯特敏感细腻的音乐风格。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形式与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甚相吻合--对舒伯特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演出的完美,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欢乐气氛。
 
 
  音乐艺术与书法
  郑菁深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宽泛,不过在下倒认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年春节期间,拜访了一位书法家朋友李兄。他是音乐爱好者,家里有一套尚好的音响器材,他说他喜好国乐,更钟情于西方古典音乐,临池书写时总是打开音响,要么是古筝琵琶二胡,听《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平沙落雁》;要么就是西方古典乐曲,听优雅宁静的肖邦钢琴曲、浪漫灵动的莫扎特弦乐曲,或者是雄阔大气的贝多芬交响曲。在优美清雅的乐音中,仿佛落笔似有神助,酣畅淋漓,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两者天然结合,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洗礼。
  他认为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如果说比较接近的,无疑是音乐和书法,我对此颇有同感。
  提及书法艺术中的“永字八法”,如点为侧、横为勒、直为努、鈎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这是唐代文豪柳宗元所著的书法浅释,直到现在为学书者奉为经典之论。其实,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就像曲谱中的音符一样,哆来咪发唆,一拍、二拍、延长、休止等等,可以创作出无数乐曲,也犹如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书,形成各种书法篇什;而音乐演奏中的调式、节奏、旋律、音质、音色、强弱等等表现,又好像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疾徐、大小、曲直、虚实、断连等等笔意,变化无穷。
  每一幅书法作品,就好比一首首乐曲。我们在欣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就仿佛在听一部大型的交响曲。《兰亭序》书法典丽雍容、腴美清健,意境高洁疏阔、笔致潇洒古艳,一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空灵渺远、清新激荡。在读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行草《祭侄稿》“……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时,深感一种悲戚伤痛的绪念,又彷如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那样忧郁绵永、感伤深邃。在书写或欣赏一幅书法中堂,或是一帧书法条幅,恰如在演奏或欣赏一首奏鸣曲、一首音乐小品。李兄给我看他写的行楷、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即会联想起德彪西的《月光》,耳际氤氲起轻灵恬美的旋律,领略到月色明晕掩映的变化,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再如朋友写的孟浩然的楷书:“北涧流常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严谨清丽、丰美典雅,令人感到像一曲舒曼、舒伯特的小品,意趣幽谧安适、韵致淡远。书法中的孟浩然诗句之遗韵与音乐小品中的意境和志趣融然相契、珠玉相连,真有点如文首所说的“异曲同工之妙”.
  涂鸦至此,笔者忽然想到,如果一个爱乐者,或者音乐工作者,能够懂一点书法艺术,经常参观书法展览,读读书法碑帖,把我国书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某些伊斯兰国家也讲究书法,但不能与我们相比)的笔意韵味融汇于音乐演绎中,那会生发出无穷的想象力,音乐的翅膀就会翱翔穹窿,如虎添翼。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不完全收析,许多音乐人(不是全部)对书法艺术不甚了了,字也写得不敢恭维,这或许是一种缺憾。换言之,书法家倘能懂点音乐,对他的书法艺术亦必有神效。
  当然,此仅是一孔之见,方家自可心领神会,不必介意。
 
 
  用四“心”建设中小学合唱团
  刘  芳
 
  一支中小学合唱团的成功,需要每一位团员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中小学成立合唱团,很难确保忙于文化课的学生们每周坚持参加排练,做出成绩十分不易。教师在其中担任的角色除了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外,还必须善于活跃团队的气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团员们发自内心喜爱合唱、喜爱自己的团队,从而积极地参加合唱团的建设。我校合唱团的成立对我和我的学生们来说,是践行艺术教育改革的最佳机遇,同时,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学校合唱团的成立为学生们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随着学生们的成长,合唱团也直接给身为指导教师的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肩负学校男声合唱团的工作,使我深切认识到要建设好学校的合唱团,必须要有四“心”.
  一、合唱教学需要教师在业务上有进取的心
  高考是千万学子人生的大事,在重点高中里,升学更是师生共同奋斗的主要目标。因此课外艺术团体的建设,怎样和学生们的文化课学习及升学进行平衡,是很实际的问题。学校合唱团的建设有相当大的难度,纯男声合唱团的成立就更为艰难。高中男生活泼好动,又普遍有叛逆心理,把几十个男生组织起来,不是让他们到田径场上挥洒汗水,而是对着乐谱进行歌唱。可想而知,把这些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的男生们要“捏”在一起排练,要有多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这正是要通过指导老师的进取心,才能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我从自身的专业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并研究了许多世界青少年优秀合唱团的成果。我感到,只要教师坚持进取,指导有方,一支高中男声合唱团成为在艺术上出彩的团队是可以做到的。
  决心成立男声合唱团后,我首先在专业上不断给自己充电,以便在艺术修养和教学方法上有能力带领团队走得更远。为了胜任合唱团的指挥工作,2009年初我参加了世界合唱协会举办的“走进欧洲--合唱指挥培训班”,聆听国际合唱指挥大师的经验之谈,二十多天的密集培训,帮助我在专业合唱教育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同年,我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进修,进行为期一年的合唱指挥专业系统学习;2011年,上海市教委在寒假期间派我赶赴北京,参加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主办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暑假期间又派我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举办的国际艺术交流学习。
  这些“充电”似的学习、考察、交流,大大拓宽了我在合唱领域的视野,接受了中外先进的新型的合唱指导的教育,增强了建设学校合唱团的能力,提高了训练学校合唱团的实践本领。众多的合唱指挥家及音乐界的前辈们在合唱专业上的指导,都让我受益匪浅。此外,在带领合唱团参加的每一次比赛中--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也都让我有幸现场学习到了其他团体的长处,其中不乏世界级的优秀合唱团,他们美妙的演唱和快乐的歌唱态度,都使我深受启发,促使我立志把我校男声合唱团建设为一支具有青春光采的高水准团队。
  二、合唱教学需要教师有乐于吃苦的心
  为了建设好学生合唱团,教师含辛茹苦的勤奋付出是必需的。从2005年成立男声小组唱(男声合唱团雏形)至今,我没有给自己放过一个完整的暑假。每年暑假都有为期数周的集训,以此来大幅度提高合唱团的演唱实力。闲暇时,我还会为参加声乐考级的学生们免费上小课,有时还要担任他们的考级钢琴伴奏,帮助学生们取得好成绩。到了暑假的8月下旬,高一新生去东方绿舟进行入学前军训,我就随行利用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按照合唱团管理章程,招募选拔新团员。军训结束后,就进行第一次的新生合唱集训,让他们迅速融入团体。
  合唱团训练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比如一首四声部的合唱作品,仅仅是教会每个声部唱分谱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所有声部集中起来合练更是需要耐心。作为教师,有时学生们屡屡达不到想要的演唱效果,自然也会心急,但这样的情绪一定要迅速打消,否则学生们感染到教师的焦虑会更加着急,更难专注于演唱。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们“苦中作乐”,唱不好,唱走音了,大家一笑了之。然后再以轻松的状态投入到修正过程中,这样才能渐渐唱得从容、正确。
  三、合唱教学需要教师有授艺自信的心
  高中合唱团应该以培养青少年自信、阳光的气质为核心目标。高中合唱团不是专业的合唱团体,衡量它的成功,固然要看比赛成绩,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看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位学生,是否随着团体的成长而成为优秀的人才。合唱艺术的美感在无形中将积极向上的种子播撒到了学生们心中。合唱团的凝聚力,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几十人的男声合唱团,更可让身为独生子的男生们体会到宝贵的兄弟情谊。
  每一首曲目的排演,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排练原创作品《草原月夜》时,我告诉同学们这是作曲家在内蒙旅行时所作。原本是为混声而写,考虑到其浑厚而孤寂,以男声合唱更能得到表现,因此它成了我们男声合唱团演绎的曲目。
  进而我给同学们讲解了此作的意境,帮助他们深切体会作品,从而更好地唱好此作。此曲以风声展开草原神秘、幽静的美丽画卷,歌声由远及近,慢慢响起。时值黄昏,大漠落日,气象万千。蒙藏两族的人们混居在草原上。在那一带,夕阳西下时,蒙古包内的灯光会一盏一盏点亮,如同繁星点点,如同身置宇宙。中段的混合节奏是为了表达舞蹈场面,大家其乐融融,把酒高歌,去膜拜草原之月,去欣赏夜色之美。一显草原人的豪放与自由。当歌舞与宴会在最喧闹的时候,作者顿感落寞,想起了一首北朝民歌,如同一道旁白,细细道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情此景,人生又能几回见呢,而如此干净的画面,可能也会越来越少,于是作者将最后一句改成了“风吹草低,不见了牛羊……”当我把作品内容向学生们讲解后,大家立刻喜爱上了这首苍茫雄浑的合唱曲。尽管歌谱唱起来并不简单,学生们却很快学会了它,并期待着表达出其中的意蕴。果然,演唱的效果让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那时他们获得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对于教师我来说,正是最大的慰藉。
  歌唱此作还得融入舞蹈,这更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体验。在演绎这首原创作品时,我要求学生一边完成缓慢的太极动作,一边哼唱轻快的曲调。原以为这对男生来说是很困难的过程,因为男生多半协调性不好,结果学生们却很快学会了这个有趣段落,乐此不疲地练习着。正是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使得学生们越来越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获得肯定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和阳光气质得以自发成长,其实这也是对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自信心的考验。
  四、合唱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大爱的心
  高中生是懵懂的少年,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成为一盏引领学生前进的可信赖的明灯。合唱团要想获得凝聚力,教师对学生要有大爱的心,给他们关怀与爱护是必不可少的。严师慈母,在琢磨音乐时,教师要提出严格的标准,让学生们学到正确的唱法,培养高品位的音乐素质。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则要做一名慈母,和他们平等地交流,适时地提出建议,给予帮助。合唱团每学期还会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汇报团队的成绩,交流每位团员的表现。与学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也要保持联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成绩情况,这些颇费精力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在家长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培养下,才能确保学生们唱得好、学得好、考得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每一位音乐老师,都期盼把音乐艺术的美带给学生,而通过合唱团的排演,则学生们能永远记住舞台曾带给他们的快乐和精彩。
  “音乐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归根到底应当以审美体验为最高任务和主要内容。音乐是以精神陶冶为最高目的的艺术,以审美体验为主要内容。一切音乐教学始终以此为始点和终点,才能到达音乐教学的最高目的。”中小学合唱团的建设目标,正是要通过艺术求美的过程,通过丰富的体验,让真善美一体化地陶冶学生们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体会是要有上述的四“心”,从而进行无私奉献,认真探索,刻苦实践。经过几年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男声合唱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不少好评。由此更坚定了我建设好学校合唱团的信念,也更促使我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更有爱心地带领学生们前进在歌声嘹亮的学习大道上。
  (作者为上海洋泾中学音乐教师、该校男声合唱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