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讯-年份
上海音讯期刊

第1期-第8版

2013/4/8 11:06:49

斯卡拉大剧院的底蕴
刘志康

  我们的意大利之旅是从比萨开始的。原来的安排是北上热那亚,去五渔村,再南下托斯卡纳;经罗马,至那不勒斯返回。最后决定挤出一天时间,专程去米兰后再南下,因为米兰有举世闻名的米兰大教堂和斯卡拉大剧院。对每一个歌剧从业者或爱好者来说,斯卡拉大剧院和米兰大教堂一样,同样是心中的一座圣殿。如今到了跟前,怎能不去瞻仰一下呢。
第二天一早,从热那亚驱车两小时,米兰就在眼前了。真不愧是“时尚之都”,看到的一些建筑,包括民宅,在设计上都颇有新意;乃至一些细部处理也赏心悦目,与众不同。但很快米兰就给了我另外两种绝然相反的印象。
在近郊的停车场泊车后,不远有个公交始发站,仅有一位老太太坐在空荡荡的车上候车。我们去问路,老太太非常热心,特地下车来指点我们,口中滔滔不绝。但她不会说英语,只是一会儿拉拉我同伴绿色的衣服,一会儿指指她自己手上的一份广告上红色的公牛,闹腾了半天,我们只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到前面去乘地铁。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老太太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地铁线路的标志色,以及该如何换乘。就在上地铁时,一个青年女子,领着一个女孩,好像在她那个大包里找什么东西,有意无意地总挡在我前面。为避免与同伴失散,我只能轻轻挤开她上了车,就在这时我发现,我的腰包拉链已被拉开了一半,半包纸巾露在外面。她若无其事地似乎表示了一下歉意,转身就带着女孩又下了车;我这才意识到,是遇到小偷了。虽然有点后怕,却并没有破坏我朝圣的急切心情。米兰属于伦巴第大区,而伦巴第人往往自我定位为“文明的野蛮人”,或许就是如此吧。
在基督教的历史上,米兰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当年,准确地说是公元313年,罗马统治者颁布了《米兰敇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基督教从地下教派走向执政的教派。循着老太太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米兰大教堂,意大利人称为多莫。哥特式的大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被海涅称为远观“仿佛是用洁白的信笺剪成的”; 98座尖塔、6000多尊雕像簇拥着站在108米最高塔座上的那位小金人,他就是米兰的保护神圣安布罗斯,其雄伟壮观自不待言。从多莫广场的一侧,穿过著名的时尚购物区埃玛努埃莱二世长廊,另一端就是斯卡拉广场。广场很小,中间是达·芬奇一手捧书的雕像,他曾在米兰不算得意地生活了17年;基座的四角则分别是他四位得意门生的立像。
隔着一条马路,广场的对面就是闻名遐迩的斯卡拉大剧院,与气势非凡的大教堂相比,斯卡拉实在太不起眼,我一开始几乎没有认出来。它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三层建筑,正面有一座门廊。与美轮美奂的巴黎大歌剧院和堂皇华美的维也纳歌剧院不同,除了三角楣上有些浮雕,外立面几乎没有什么装饰,那么普通,那么朴素,甚至还没有上海音乐厅那样的气派。我们到的时候已是中午,正是休息时间,要到下午两点半才开放参观。在斯卡拉看一场歌剧,自然是个奢望,斯卡拉的票都是预订的,这些预订票,有些套票甚至世代相传,所以一般游客想要看歌剧,往往只能与黄牛打交道。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过门而不入,所以,我们只能等候。
我沿着剧院信步走去,左侧是威尔第街,路不宽,但很安静。剧院的背后是博伊托街,更像小巷一般;记得有个博伊托原先是作曲家,后来成了与威尔第合作的剧作家,不知道是否就是他。剧院的右侧有个500座的小剧院,可供小型作品的演出。还有一个纪念品商店,面积不大,东西不少,但很贵;或许,跟它最高达2000欧元一张的门票一样,这就是斯卡拉足以自傲的底气所在。当我们回到正门的时候,看见门口停了两辆电视转播车。时间差不多了,赶快进去参观吧。
斯卡拉附属有一个博物馆,就在剧院的右翼,门票是6欧元一张。上楼向左是一个大厅,高高的廊柱,水晶的吊灯,锃亮的地板,很宽阔,也很华丽。周边有不少音乐家的雕像,面朝外正中是托斯卡尼尼,与之相对的是玛斯卡尼。想象一下,当演出休息的时候,这里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啊!
经过一条很短的通道,就是包厢。这个包厢正对舞台,就在皇家包厢的正上方;包厢里放了6把椅子,其中有2把较其他稍高一些。从包厢望出去,观众厅的全景豁然在目,令人惊叹。观众厅呈马蹄形,除池座外,有六层坐席;四层是包厢,最高的两层是楼廊,一共可容纳3600多名观众。整个观众厅画栋雕梁,帷幔璎珞,皆以金、银和红色装饰。池座上方的穹顶正中,高悬着一盏水晶吊灯,由362 个小灯组成,熠熠生辉,倍显豪华。此刻,舞台上管弦乐队正在排练,想起了门外的转播车,也许正在为晚上的正式演出准备吧。据说斯卡拉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好的剧院之一,现在乐音传来,音质非同一般,确实很好;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好好地享受了一把。
从刚才上楼之处向右,就是剧院的博物馆,早在1915年就正式揭幕了,一共有十几个展室。博物馆的展品大多由私人捐赠,陈列了许多跟斯卡拉有关的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的雕像、油画像、、手稿、照片、私人物品等,此外还有戏服、舞台设计图、各种乐器、仿古道具等等。例如贝里尼、列昂卡伐洛、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卡拉斯等都辟有专柜或专室,生动地勾勒了斯卡拉的历史和传统,让我们看到了剧院对艺术家的尊重和爱戴。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博物馆的最高处还有一座图书馆,藏书8万册,占了整整5大间。据说是一个报刊乐评人为纪念母亲捐建的。我独自徘徊在书丛中,仔细看了一下,这里不仅有各种乐谱和音乐理论方面的书刊,还有整套整套关于米兰和意大利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不由心生感慨。我想起了若干年前,我们剧院在改革的名义下,撤销了资料室,积存多年的书刊资料,被作为废品处理了,真令人心痛。与斯卡拉相比,我们实在是太没有远见了,更深感斯卡拉大剧院被誉为“歌剧的麦加”并非浪得虚名。
斯卡拉大剧院始建于1717年,前身为基渥公爵剧院;1776年失火焚毁后,迁至以14世纪米兰的统治者贝尔纳伯·维斯康蒂的妻子斯卡拉命名的--圣玛利亚斯卡拉教堂遗址重建,斯卡拉由此得名。两年后建成开幕。二战中,剧院曾被炸得几成废墟,战后虽然百废待兴,斯卡拉仍然立即得到最优先的重建,1946年5月,就举行了由托斯卡尼尼指挥的首场音乐会。由此可见斯卡拉在米兰人心目中的地位。
歌剧虽然诞生在佛罗伦萨,但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米兰斯卡拉始终是意大利歌剧的旗帜和丰碑,至少有350部歌剧在此首演。如罗西尼的《在意大利的土耳其人》、《贼鹊》;威尔第的《奥赛罗》、《阿依达》;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它们都是在斯卡拉首演的。尽管《阿依达》和《蝴蝶夫人》在首演时都曾被观众报以嘘声和尖叫。另外像古诺、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等一些歌剧史上的名家名作,也都是选择在斯卡拉举行其意大利首演。斯卡拉极大地吸引了全世界一流的歌剧艺术家。卡拉斯把巅峰时期的7年都奉献给了斯卡拉。托斯卡尼尼第一次登上斯卡拉的舞台执棒时才20岁,11年后成为首席指挥;直到因为拒绝在演出前演奏法西斯党歌,被迫出走美国。二战中听到剧院被炸,他捐出了100万里拉用于剧院重建;又应邀回国指挥了重建后的首场音乐会。也正是在斯卡拉,托斯卡尼尼指挥了他一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一位名满天下的艺术家,能把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与一个剧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何等的力量、何等的魅力!
走出斯卡拉,我们还要赶回热那亚。一路上,我无心观看山川美景,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从某种意义来说,参观剧院博物馆,似乎比看一次歌剧更有收获,我仿佛不经意间,窥见了斯卡拉大剧院文化底蕴的一角。文明是一种优雅,野蛮是一种张力;再见,蒼古与时尚共存的米兰!

 


海外办春晚 歌舞诉衷情
杨 赛


看春晚,办春晚,是海外华人头等大事。我刚到比利时根特大学留学,我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教育处的人员就要我协助根特学联举办去年迎龙年的春节晚会。根特学联还煞有介事地聘我做艺术总监,以造声势。尽管我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多年,看了不少学生们办的各种晚会,但要出面组织办春晚,却是头一次。
除夕夜,留学生楼有些冷清,我们十来个新到的留学生聚在公共餐厅开火锅会,共渡在国外的第一个春节。不久前,根特市圣彼得广场上搭起了一个临时的大型游乐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市民们喝酒、聊天、溜冰,坐过山车,玩得十分尽兴。外国人欢度圣诞节,中国人却很少参与。春天是世界的,春节却是中国的。中国人过春节,就要团团圆圆,就要和和睦睦,就要红红火火。大家准备好配菜,架起火锅,边煮边吃,边喝边聊,看着央视欢庆龙年到来的春晚直播,合计着干脆把火锅会的班底找来做春晚筹备组,学物理的被找来管音响,学经济的被找来管财务,学食品的被找来做饭,学营销的被找来售票,身材好一点的被找来排舞,嗓子好一点的被找来练歌,卖相好的被找来做主持人。没想到学了多年的专业,现在用到了春晚,看了多年的央视春晚,现在居然成了春晚的主角。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很来劲,分头去发动。
海外华人春晚现场是什么氛围?我们一点把握都没有。恰好“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艺术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到比利时做龙年春节慰问演出,春晚筹备组同仁都去观看。布鲁塞尔表演厅里张灯结彩,旅比华侨身着正装,喜气洋洋,气氛十分融洽。蔡国庆参加了央视春晚表演,身上还穿着原来那套大红喜庆的演出服。他说,近2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参加海外春节慰问演出,最开始在很简陋的舞台上演唱,今天却来到坐得满满当当的豪华剧场,真是感慨万千。这说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人民的朋友越来越多,中国侨胞的日子越过越好,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观众们听了,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徐志安博士告诉我,20年前,他初来比利时留学,工作日在实验室忙活;休息日在中国餐馆打工,菜在锅里炒着,奇思妙想却在脑海里翻腾,一把锅铲打天下,后来居然成了铸造领域的专家。今天,国家通过各种形式每年公派数万留学生,经费充足,待遇优厚。留学生们再也不用住地下室,再也不用去打零工,工作日在办公室忙碌,休息日邀朋友畅快聊天喝红酒,是多么的幸福。华侨朱扬杰大哥跟我说,20年前,他们夫妻俩两手空空到比利时,靠做虾饺谋生,通宵干活,一晚要包几千个虾饺供应中餐馆。近年来,华侨们大都是带着学位来,带着技术来,带着资金来,涉足到比利时的诸多高新尖行业。海外华人群体,已经在比利时社会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今天,华侨们坐在这里,是多么的荣耀。我意识到,观众们潮水般的掌声,不仅献给演员,献给他们自己,也献给千里之外的祖国。
海外春晚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家国情怀的纽带,对于外国友人而言,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一定要通过春晚,把一个奋进创新、开明开放的中国形象树立在观众的面前。春晚筹备组决定广泛发动留学生和华侨,经费自己筹,饭菜自己做,场地自己租,还要尽量多请外国朋友一起演,一起看,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根特春晚。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去年2月8日,根特学联“走进这扇门,共唱中华红”春节联欢晚会在根特大学历史悠久的HET PAND大厅隆重举行。我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参赞王鲁新,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学院教授巴德胜、安海曼,根特大学中国平台负责人英格、伊莎贝尔、马米歌等与500多名中外朋友欢聚一堂,共迎龙年新春佳节。
晚会以创意MV《走进这扇门》开场。这是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同事们在2011年为建党九十周年共同谱写的颂歌,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自上海创建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延安时期、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显示了党、政府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画面重温了胡锦涛总书记2012年在北京与基层干部群众共迎新春的感人场景。晚会一开场就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中。
留学生和华侨联手推出了20个精彩节目。根特学联炫舞社表演的舞蹈《藏魂》和《美人计》展示了民族风情,体现了青春律动,获得了阵阵掌声。小华侨们表演的《哈利路亚》、《中国话》别有一番风味。歌曲节目也是好戏连台:青春组曲充满活力,爱情组曲饱含温馨,思乡组曲情意绵绵。我们与根特音乐学院Dirk Moelants博士主演了中西节目,汇集了二胡协奏曲《赛马》、小提琴协奏曲《沉思》、琴歌《阳关三叠》和《菊花台》等佳作。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水乳交融,盛世唐音与巴洛克乐章交相呼应,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得益彰,中国的胡琴与西方的gangba共同演绎了阳关古道上的千年别绪,令人耳目一新。教育处为晚会提供了很多奖品,全场互动频繁,高潮迭起。最后,由王鲁新参赞率领全场观众纵声高唱《我的中国心》,浓浓爱国情、绵绵游子意在热烈的演出大厅中回荡。有位华侨竟情不自禁地从观众席跳到舞台上,抢过话筒就唱起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没有料到会来这么多人,还有这么多外国人。有位非洲小伙子从人群中挤出来,问我还认不认识他。我一下就记起来了,我刚来根特迷了路,他带我去校医院做体检。我问他对春晚的印象怎么样?他说太有趣了,他们过节从来不这样。Charles神父是中国留学生的老朋友,每年春晚他都要参加,告别时,他送给我一盒手工制作的巧克力,还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晚会结束后,人们在这里照相、喝酒、聊天、握手、吃汤圆,久久不愿离去。真是:莫道海外春来晚,万水千山总是情。

 

为文广老干部合唱团喝采
徐海安


如果你漫步在岳阳路上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是一条充满音乐艺术氛围的街道。上音附小和附中就在近旁,出售小提琴、钢琴和音乐书籍及音乐碟片的商店比比皆是,路北尽头耸立的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铜像,把整个街区点缀得更富有艺术情调。
上海文广老干部合唱团设在岳阳路的一幢旧式花园洋房内。此团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建立。小楼的大厅和几个房间可供全团及分声部排练,活动条件颇为优越。
我上音的老同学、原上海乐团男高音陆焕漪是此团指挥的助理。他告诉我此团原本以专业合唱团队退休人员为主,近几年来不少团员因年事已高纷纷离去,但陆续又有退休的新团员加入。我因在上音和上戏学习过,还在上海春天合唱团参加过四年排演,故陆焕漪欢迎我加入文广老干部合唱团。
今年4月,外国专家将在上海举办合唱大师班,届时需用意大利文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翅膀》和用法文唱《拉辛颂诗》,此两首外国合唱较有难度,已确定由文广老干部合唱团在大师班期间演唱。
面对要完成这样的光荣任务,此团十分兴奋、十分重视,刚过完春节,就紧锣密鼓地投入了5次排练。我参加排练后,深感团员的敬业精神异常可贵。
此团平均年龄七十左右,还有几位八十多岁,有位来自广播合唱团的前辈的老师是上音的蔡绍序教授。他们几乎都是来自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团的专业退休人员。多年来他们兢兢业业地在文广老干部合唱团中起了骨干作用。就拿这次排练来说,这些骨干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刻了两首合唱曲的光盘,发给大家对照着听,还传到各自的网上。会讲法文者则耐心地为大家示范讲解,会讲意大利语者就为大家写成中文注音。用外语合唱,对七老八十的团员们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当指挥来排练时,两首合唱曲的“架子”已初步搭好!这在别的业余合唱团中是很难见到的。可以相信文广老干部合唱团在外国专家主讲的大师班期间,完全能胜任这两首名曲的演唱。
执棒此团的指挥桂俊杰,是曾师从马革顺教授、现任上音指挥系副主任王燕的硕士研究生。他30岁左右,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谈吐幽默,很有艺术灵气。那天他来排练让人耳目一新。他的两个多小时排练有板有眼,把两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合唱团的历史背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阐述,并特别讲到合唱《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中有两个休止符号的段落,在作品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排练中我特别欣赏他身体力行的假声示范。一个指挥如果能精确地示范,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坐在我旁边的是上戏表演系65届的同学刘湘生,我悄悄地对他说:“我很喜欢这位指挥的排练,他能让人兴奋、有效率,参加他的排练,我觉得是一种享受。”
在桂俊杰的“拿捏”下,再加上文广老干部合唱团团员们的努力,我们在排练这两首合唱名曲时,一直很顺利,整个合唱也从生疏到熟练。
参加了文广老干部合唱团的几次排练后,我深感此团正在继承发扬当年专业团体形成的优良传统,正在体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人生价值。祝文广老干部合唱团在荣获全国合唱金奖等奖项的基础上,努力奋进,从而成为上海业余合唱团中一支老而弥坚、歌声动听的音乐队伍。我热烈地为此团大声喝采!
曲阳附言 贾立夫为著名词作家、诗人,赐予《听曲(四首)》授教。拜读后,颇多收益,亦生感悟,便不揣冒昧,步贾诗“四首”原题原韵相和,不拘古诗之格律,实为打油戏作。现于贾诗末座恭陪,供诸君一笑。

 

听曲(四首)
贾立夫


听《义勇军进行曲》
烽火连天映碧霄,
狼烟遍地怨魂号。
战歌一曲惊寰宇,
举目挽弓射恶雕。
听《游击队歌》
群山无畏智谋高,
峡谷有魂鬼哭嚎。
今日妖狐心不死,
胸中常佩斩邪刀。
听《红旗颂》
曾经喋血炼忠胆,
又历风霜铸赤魂。
万丈豪情颂时烈,
不忘赴死擎旗人。
听《梁祝》
一把提琴泪几行,
两支蝴蝶沐寒霜。
绵绵假曲思梁祝,
玉水河边祭夕阳。

曲 阳
血雨腥风蔽云霄,
东瀛贼寇鬼似号。
民族长城不可摧,
壮歌声中斩秃雕。
飞行神枪意气高,
丛林山谷杀狼嚎。
但存九州回天力,
怒向魔心掷利刀。
猎猎红旗血染成,
前仆后继有英魂。
华夏沧桑数千载,
扬眉唯今掌旗人。
繁花似锦林成行,
个中双蝶遭冰霜。
世间都闻梁祝恋,
化作琴曲盼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