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工夫在诗外
任海杰
今年夏天,王健回沪小休,如约与他见面。与王健闲聊,每每共鸣惬意。大提琴以外,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中外历史,风土人情,宇宙人生,皆能娓娓道来,智慧通达。这源于他独到的悟性、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籍),以及二十多年的海外游历。比如说到犹太人祖籍地就是现在的以色列,从地理版图上属于亚洲,但我们看到的犹太人,长相为什么却像欧洲人?王健说,当年犹太人的长相其实就像现在的阿拉伯人,后来他们被灭国后,主要分三支流亡世界,一支去西欧、一支去东欧、还有 一部分去了非洲。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为了生存,犹太人不得不与异族通婚,认母不认父。经过同化后,他们现在大部分人的模样就像欧洲人,当然也有黑肤色的犹太人。有意思的是,白肤色的犹太人看不起黑肤色的犹太人,互相经常吵架。
王健说,他不久前看了本几个世纪前、由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写的书, 原文是用古老的阿拉伯文写的,书中居然还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已非常接近当代的精确度。
谈历史,就要说到 宗教。王健认为,我们是通过《圣经》来理解基督教的,但很有可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经》,很多已不是耶稣的原话原意了,而是经过他的徒子徒孙们修改后的教义。因为一门宗教如果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必须要进行普及,而普及就会“掺水”.耶稣的徒子徒孙们对基督教进行普及,就难免会加上普罗大众能理解的话。真正高深的教义,一般人很难理解。相比基督教,伊斯兰教就更平民化,更直白,更容易理解,所以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容易普及。
说到这里,王健举了个例子。听说美国大提琴家林恩·哈雷尔,想改信犹太教,其中规矩多多,条文繁琐。其中一条,必须要到以色列进行考试,合格才能入犹太教。“这就难怪信犹太教的人不多”.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王健又以他的亲身经历趣谈到,法国人与英国人向来互不买账。 法国人说,我们的法语是多么的优美、准确、高雅,不像你们的英语,可以胡来乱改乱说,凭什么要让英语通用世界?英国人则嘲讽道:正因为我们的英语比较宽容,只要说得明白听得懂就可以,所以使用我们英语的人就最多。哪像你们的法语,繁文缛节,故作高深。
王健十六岁时,留学美国,见到不少高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已故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斯特恩罕见的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他不仅仅是小提琴家,也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他对王健的影响很大。当然,王健自身的个性与悟性更为关键。据王健的母亲说,王健才一、 二岁时,他的外公外婆就说,这孩子人小主意大。到了六、七岁时,王健已有了自我意识,当时他就觉得周围的小朋友只要别人说什么,都会轻易相信。“我可不行,不管什么事,我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才会对某件事下结 论。”由此可见,王健的独特个性自幼就已形成,这对他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认识事物,要远观,要有一定的距离,才看得清。近视往往会片面。”
“人与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否有深刻的灵魂。有的人认识几十年了,但一直是个平面人,原因就是缺乏深刻的灵魂。一个人有没有灵魂,或者说有没有精神世界,是大不一样的。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其实快乐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幸福更是一种感觉,一种超越世俗的领悟。快乐和幸福并不相同。快乐只是片刻,幸福更加恒久。就好比,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不一定能体验到古典音乐的美。”
王健的大提琴为什么感人肺腑,真应了那句话:工夫在诗外。
说到音乐,王健直言,现在西方乐坛有股势力,认为凡是谱面上的音符,演奏者只能照本宣科,不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否则就是“犯规”.其实,作曲家当初在写曲时,经常根据不同时期的心情和理解而进行修改的,这说明音乐本来就像活水,是流动的。那些经典音乐,到今天一直在演,一直有人欣赏,就是因为每个演奏者都在表达新意。一个演奏家不光是翻译,也必须是作家。当然,尊重原谱是基本的、必须的,但这并不等于照本宣科。一旦照本宣科,音乐就死了。任何的思维方式不能走极端,勋伯格走了另一个极端。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标准是不能违背的。就像画坛上的毕加索,只是那个圈子里的人在叫好,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说实话,有多少人是真正被毕加索的艺术感染的?毕加索违背了艺术最基本的美感。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值得肯定的。
说到音乐表演中的独奏和合奏,王健的体会是,独奏需要拉出百分之百的声音,哪怕是不完美,也要完整地表现自己的声音;合奏相反,你在乐队中也许只能表现出百分之一的声音,其他的九十九,是要依靠乐队其他乐手的演奏来合成的。我们国内的许多乐队,较多演奏员独奏水准高,但因为以独奏的方法发音,整个出来的声音就显得互相碰撞,和谐力差些。国外那些好的乐队,每个人演奏的音色不一定出众,但每个人都认真合作地承担自己声音的那部分,故整体比较清澈透明,交织出来的声音就浑然一体,从每个演奏员的部分凝聚出一个乐团完整的声音。看来还是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要从莫扎特、海顿开始,循序渐进。因为这些早期乐曲唯靠基本功的扎实,才能出彩。
琐忆新中国初期的音乐状况
卢金德
上世纪50年代初,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在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专题发言,为什么贺老会把音乐创作与批评作为非常突出的问题来讨论?原因很简单,在激励民众推翻旧政权到歌颂新政权之时,中国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音乐创作上碰到了不少从未有过的难题。因此贺老希望能在批评的指导下,开展和促进适应新时代的音乐创作。
当时有关音乐创作的议论颇多。其中主要一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创作能不能在吸收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走出一条融合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新路。有不少专家认为聂耳、冼星海的作品,进而到王莘的歌曲《歌唱祖国》及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众多有影响的音乐创作,既有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元素,又吸收了外国音乐创作的技艺,是成功的范例。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创作有“西化”嫌疑,有损我国固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并不足取。至于当时颇有好评的李瑞星创作的《抗美援朝进行曲》,更被有的人认为是“外国风格的创作”,与音乐创作的民族化背道而驰了。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的作曲家,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沙场,还是在隐蔽战线的国统区,都以坚定的理想和旺盛的激情,创作了大量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激励斗志的优秀音乐作品,受到亿万军民的喜爱和欢迎,成了烽火年代的历史记录。但也不必讳言,由于战斗的需要,由于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我们有相当一批作曲家没有时间和没有可能接受及进行更多的、包括外国作曲技艺在内的专业训练,因而缺乏基本作曲技巧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创作的服务对象,音乐创作的表现内容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作曲家以适应新时代形势的发展,而进行前所未有的学习,不仅是思想认识的学习,而且是吸收民族音乐传统和外国作曲技艺的学习。为了提高作曲家的创作水平,那时出版了不少作曲技艺类的书籍,犹如雪中送炭,很受许多如饥似渴的急切希望提高的作曲家欢迎,他们发奋地自学,甚至报考音乐院校。当然也有个别的作曲者,还没有用学习作曲技艺来提高自己专业水准的习惯,比如作曲仍用简谱,更不用说继承民族传统和借鉴外国作曲技艺了,颇有点固步自封。这就容易使他在创作时出现公式化、概念化、肤浅化的倾向,缺少生气和新意,也就得不到群众的接受,不可避免地落伍了。
上世纪50年代上半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艺术氛围还是较为宽松舒畅的。音乐部门由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的专家担任领导,对于音乐批评促进音乐创作的认识比较专业全面。他们很重视对从旧社会过来的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专业训练和提高,鼓励作曲家们大胆实践,努力创新,并积极为作曲家们创造进行专业学习的机会。但是这些专家的领导者针对届时的音乐状况也指出了不少困难,如音乐创作中还缺乏聂耳、冼星海那种平易简练,又不失丰富活泼的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还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吸收外国作曲技艺的包容性的音乐作品,以表现新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我国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情况出现的问题,在于有些作曲者简单地认为我国的传统音乐语言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固定音乐语言,已无需发展,也不必吸取外国的作曲技艺,有的人甚至认为如《歌唱祖国》这类深受好评的作品也不具有民族风格。很明显,这种见解是很狭隘的,很僵化的。从来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的结果,是自身民族不断进步和创新的结果。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音乐传统,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历史的出新。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动和发展之中,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民族音乐形式亦是如此,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民族音乐形式势必会吸取外来的、新颖的创作元素和作曲技艺,在类似凤凰涅槃的再生创新中,也必定会扬弃某些落后、陈旧、固定的音乐形式和音乐元素。新中国初期出版过一本《三年来得奖歌曲集》,音乐界的领导、著名作曲家吕骥在序文中指出:“如聂耳、冼星海和其他作曲家的许多经过群众考验的优秀歌曲,以及这次评奖中的许多优秀的群众歌曲,为什么不可以承认它们具有民族风格呢?应该肯定这一部分也是民族形式,不过是发展了的民族形式,虽然这一部分的民族形式历史比较短,尚存在若干问题,但它是新生的革命的音乐传统。”
由于那时音乐创作的服务对象有很大部分是广大农民,故有的音乐界人士简单地把农民对音乐接受能力的程度作为判断音乐创作是否具有民族风格的标准。他们把许多农民还不能唱好众多优秀歌曲的局部情况,视作农民们不接受这些歌曲,以偏概全地否定这些内容和形式都结合得完美的音乐作品,这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表现。固然农民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群体,数量巨大,但如把农民对音乐接受能力作为判断是否具有民族风格的唯一标准,便大错特错,便会影响和限制对音乐创作的整体部署及全面规划。好在那时音乐界的领导并不受此意见的左右,而是头脑清醒地全面考虑音乐创作的诸多问题,并在音乐普及和提高两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工作。如在当时的广播电台就较为广泛地举办了不少介绍和教唱歌曲类的节目。我收藏的《广播歌曲》、《歌曲》、《人民音乐》和《音乐研究》等杂志,便真实而确定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音乐状况。
历史是有继承性的,是发展的,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我国一些音乐状况,或许对我们今天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启示吧。
乐为行业写歌诗
贾立夫
近日,我应两位作曲家之邀,为两家企业撰写行业歌。因为歌词写得顺手,也有新意,得到企业领导和有关同志的首肯,我自己也感到欣慰。
我在音协工作期间,概括起来做了三件事:一是为杂志编辑文字(主要是歌词);二是创作辅导,为歌词爱好者交流创作经验;三是创作歌词。歌词亦称歌诗,为谱曲而写的诗文。它又包括两个方面:自由创作和命题创作,而命题创作
往往以撰写行业歌为多。
三十多年来,我为许多企业写过“行业歌”,究竟写了多少, 自己也记不清了。与我合作的作曲家很多,经常合作的有陆在易、徐景新、朱良镇、侯小声、陆建华诸兄。从我的体会来说,企业歌的歌词要比自由创作的歌词难写得多。自由创作题材广泛,思路开阔,写法自由,成功率高;自由创作往往是触景生情,由感而发,容易出感情,也容易打动别人。行业歌创作面对的是陌生的企业,你要了解它、熟悉它,渐渐地对它产生感情,才能把感情倾注于笔端。就好象找对象谈恋爱,有一个深入了解擦出火花的过程。否则,你写出的歌词一定是干巴巴的、枯燥无味的。
文学创作强调“这一个”,就是强调人物的个性,让人物各显其貌,栩栩如生。行业歌更是如此,一定要掌握企业的特点,把握这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个性”.你找到了“个性”,你就已经完成了一半的创作任务。行业歌歌词的语言也与自由创作的语言不一样, 自由创作的语言根据不同题材,有的文一些,有的白一些,有的文白相间。而行业歌是大众的歌曲,要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适合群众演唱。创作过程中要把难以听懂的、拗口的、文绉绉的文字剔除掉,即使是妙言警句,也要忍疼割爱。话又说回来,“通俗易懂”不等于“大白话”,语言要经过裁剪,经过锤炼,要注入感情,使其有诗情画意。这一点初学者千万要注意。
现在来谈谈我最近写的两首行业歌。今年七月,黄准老师约我为她所在的湖南街道写词。湖南街道地处徐汇区高雅地段,那里绿树成荫,庭院深深,人文荟萃,巴金、赵丹、贺绿汀、周小燕、孙道临、黄准等老一辈艺术家居住于此,这个社区如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令人向往。如何把这一特点浓缩在一首短短的歌词中?如何用诗意语言表达对社区的感情?经过酝酿和推敲,我用以下几句概括社区的特点:“青石板镌刻名人的脚印,老洋房诉说沧桑的风云,穿越时空触摸百年的历史,走进庭院重温往日的缤纷。”副歌是这样的:“啊,湖南社区,湖南社区,你是那么古朴,又那么年轻,你是我心中最美的母亲。”第二段恕不赘述了。八月初,何占豪老师来电,嘱我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写院歌歌词。我以前曾写过几首医院院歌,但青浦医院肯定与其他医院不一样,它地处青浦,强调“三尺诊台”,强调“立业种德,守望相助”,于是我把这个特点写进歌词中:“我们聚集在淀山湖旁,为了一个理想日夜奔忙。三尺诊台,荡漾爱的春风,无影灯下,期待新的希望……立业种德,共谱壮丽乐章,守望相助,笑迎人生春光……我们牢记希波拉底誓言,用关爱点燃生命的太阳。”我用朴素的语言,尽情写出白衣天使的心声。
行业歌是作者与企业精神的感情碰撞,是企业员工心灵的艺术体现。我们要学习优秀行业歌的创作经验,真实地表达员工的感情世界,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歌词创作断想(十则)
王成荣
一
把心用在“创”字上。
创作歌词与写作歌词,虽然仅差一字,具体表现又很相似,然而,其真实的含义却差得大焉。原因盖出于“创”字上。“创”有“创举”、“创造”及“首创”之意,即从无到有。创作歌词,我的理解是:写出前人或别人没有写出过的纯属自己的歌词--打上你的DNA印记的歌词。
二
背些经典意义上的好歌词。
许多流传百年千年的唐诗宋词,我们都能背诵。那么,近百年来广为传扬的优秀歌词,我们为啥不背点下来呢?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十送红军》《毕业歌》《游击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走进新时代》《常回家看看》等等。用心体味人家是怎样迎合时代和民众需求的?怎样布局结构的?怎样遣词造句、抒发心声的?内中奥秘多多啊!背熟好词一百首,不会写词也会凑么!
三
落笔前,先问问自己:我感动么?
决不写不感动自己的素材。即使偶来灵感,心潮聚涌,也须冷静一番,细细斟酌:这个意象,这个构思,我自己感动吗?哦,不到坐卧不定、压抑不住情感,绝对不提笔……
四
创作歌词宜用减法。
为什么?一口气把胸中情愫倾吐出后,往往具象堆砌,词句累积。这时,不可手软,务必果断地将虚情假意、装腔作势、司空见惯、人云亦云的“赘肉”砍去,唯有引领潮流的洋溢诗意的“骨骼美”方显词作的精彩!
五
“冷冻”七天。
歌词创作完成后,把它压进书桌里,“冷冻”七天(当然,遇交稿紧急等特殊情况除外)。连新鲜的肉类,延须经过一番冷冻处理,肉质才会更可口。诚然,肉类的冷冻与歌词的“冷冻”不可同日而语。我意在于作者完成初稿后,切莫急于外寄,让自己安下心来,隔些日子再看,用读者甚至是编辑或者作曲家的目光客观地审视它、敲打它,直到比较“拿得出手时”……
六
不雕琢生造。
歌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文学,必须琅琅上口,鲜活流畅,一听就懂,易记易唱。切不可为了“奇特”而生造只有自己理解的形容词,切不可为了吸引眼球而雕琢词句,故作“新潮”、“高深”,如此,不但作曲家讨厌,听众也不会买帐的。当然,这和锤字炼句迥然不同了。
七
不当“搬运工”.
歌词里心灵的呼声,是山脉里汩汩流出的叮咚作响的甘乳,字字句句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厚意。因此,不能把市面上泛滥的“口号”、“标语”、“空话”、“大话”搬进词里,硬凑成所谓的歌词,令人生厌。我们要成为有创意的心灵工程师,不当鹦鹉学舌的文字搬运工。
八
虚心听取作曲家的批评。
歌词,只有被作曲家青睐,插上音符翅膀才能飞翔起来。我交往的好几位优秀的作曲家对歌词艺术的造诣均不浅,他(她)在谱曲时,根据韵律的要求,常常会对词作提出一点修改意见,这时,我总虚心听取,热诚互动。这样不但对提高自己的词艺有益,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歌曲的成功。一首好歌,是词曲的珠联璧合。
九
学点音律知识。
歌词是音乐文学,在没有装扮音符彩翼前,它就应该是一首可吟诵的优美动听的歌诗。所以,我们的歌词作者亦应学点乐理常识,让歌词充满节奏感,洋溢韵律味。一旦作曲家哼唱你作词的歌,听取你的意见时,也能说出点子丑寅卯来,使旋律更生动真切地揭示词意情境。
十
读点创作辅导书。
歌坛上有不少教人学写歌词的书籍,可以挑拣看一些。
我觉得,十年前,著名词作家、资深编辑贾立夫写的那本《青少年学写歌词》则是其中佼佼者,贾立夫老师从自己的创作和编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条理回目,均系肺腑之言,既实在生动,又可触可摸,深读细品,会让你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