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讯-年份
上海音讯期刊

第3期-第1版

2012/12/26 14:09:45

  丁芷诺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曾任第七届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为第八届上海音协主席团名誉顾问和中国小提琴学会副主席。1958年为上音学生时即参加“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同时投身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1960年参加柏林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 1962年从上音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担任管弦系副主任,主管乐队、室内乐及外事工作,培养的许多小提琴及室内乐演奏的学生,不少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多种奖项,或在国内外著名乐团任首席;指导的三组学生四重奏先后在英国、意大利的比赛中获殊荣。
  她应邀指挥过京沪穗等名团的室内乐音乐会,组织和指挥的上音学生室内乐团在国内多个城市演出;从1998-2000年连续受洛杉矶Livic室内乐团邀请,赴美指挥此团公演。长期来创作和编配了众多深受中外听众欢迎的齐奏、重奏、合奏的作品,编写出版的教材达30多种,有些分别获得文化部、国家教委、上音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及创新奖、特等奖,多次受到文化部嘉奖和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作为学校交流的使者,曾去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举办小提琴技艺讲座。与同事创办的“丁善德艺术学校”及其举办的国际弦乐夏令营为专业院校和大中学培养及输送了大量音乐人才。
  

 

上交举办朱践耳作品音乐会


  本报讯  10月18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乐团将为年届九秩的著名作曲家朱践耳举办一场室内乐音乐会,演出他于1942年至1999年创作的声乐和器乐作品,有些作品是首次公演。
  上世纪40年代初,朱践耳因病在家休养,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他在1942年至1943年,连续创作了女声独唱《春,你几时归》、男声独唱《孤独》和花腔女高音独唱《梦》。这是他最早创作的一批作品,从未演过,表现了作曲家年轻时的情感憧憬。最后演出的是他1999年创作的童年合唱《月亮湾》,展现的是作曲家步入晚年后的不老童心。
  音乐会上演出的器乐作品有1955年创作的大提琴独奏曲《牧羊人》;有1956年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过、后录制成唱片的双簧管独奏曲《春天的歌》;有1957年写出的弦乐四重奏《弦乐三折》;1992年创作的钢琴组曲《南国印象》,是作曲家到南方深入生活和辛苦采风后的艺术结晶,富有清新的气息和活跃的情趣;1999年应邀委约创作的琵琶独奏与弦乐四重奏合作演出的《玉》,是他室内乐中的精品,不仅在国内多次演出,而且在海外由当地音乐家上演。李秀英、周正、杨惟、谢亚双子、满晶毅和春天少儿合唱团等担任演唱演奏。
  上交为朱践耳举办的这场跨度半个多世纪的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可使听众看到他在艺术生活中的前进历程,看到一位年轻的作曲者如何成为广为人知、广受赞誉的作曲大家的。
  祝朱践耳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演出成功!     (詹  志)
  

 

幸福跟随她
赵兰英

  编者按:8月17日下午在2012上海书展中,名扬中外的周小燕教授举行了《她是这样一个人--写真周小燕》一书的签名售书。此书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兰英耗时一年完成的。现本报刊载作者书中的代跋全文,供读者了解作者与周小燕先生为写此书的一些合作过程,颇有情趣和可读性。
  这一年,推却了许多事,生活在周小燕的世界里。但是,以一年的时间,追随她95年的丰富人生,显得又是那样短促。
  记得2010年12月的一天,在她的家里,她对我说:“我希望写一个普通的周小燕,不要把我写得很伟大,我就是一个人民教师,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应上海音乐学院的约请,接下这个任务,我的内心是胆怯的。能否写好,对自己没有信心。音乐,在我心里最神圣了。杨雄里先生说,有两门科学是需要天赋的,一是数学,二是音乐。言之非常有理。这两样,我都不行。因此,要去写周小燕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一生,感觉有点难度。然而,周先生是我最尊重和敬仰的文化前辈之一,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也许会后悔一辈子。周先生信任的目光、朋友们热情的鼓励,终于使我下了决心。我对周先生说:“需要一年的时间,我试试。”
  周小燕先生很忙,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但是,只要我需要,她总是排出时间,接受采访。每次,若是上午,总是聊到忘了吃饭的时间,过了正午了;若是下午,总是谈到满街灯火,已是傍晚了。周先生自己也感慨道:“不知怎么回事,和你说的最多了,也愿意把心里的话和你说。”
  我试图从内心感受她。源头既清,波澜之阔。她说:“我所做的一切,不是要去做什么伟大的事情。我也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从小,父亲叫我这样做人,这样做事。回来后,认可党,认可新中国,党叫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所有的一切,基本的东西就是人性,做一个善良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家庭显赫、海外归来、气质高雅、专业出众、成就卓著、名气宏远、地位不凡……其实一系列光亮的背后,周小燕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女性,普通的妻子、普通的母亲。但是,她睿智、率真、幽默、善良,心胸博大,富有情趣,对什么充满好奇,愿意为别人付出等。所有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1.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不知道自己老;2.永远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幽默并且快乐;3.永远有一种责任感,爱学生爱工作。可以说,家庭、个性与时代造就了她。
  “我是幸运的。”周小燕先生经常说这句话。尤其是当各种名誉降临时。她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认为只是自己这一生比较幸运而已。她的爱人张骏祥先生把她的这句话解释为:“幸福跟随着我”.周先生幸福地笑着。她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个爱她的并且了解和支持、帮助她的丈夫。
  本书应该是一本传记类的书,但是在构思和谋篇布局时,我想破除通常的人物传记类写法,以教学、歌唱、思想、性格、家庭、生活等多重角度和多个侧面来展示,这样,可能更有助于读者了解、理解和感受她的一生和内心世界。
  周先生看了书稿后,给予充分认可,说:“都说声乐教学很难总结,不好概括。没有想到你这个非专业人员写出了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而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很好。”
  周小燕先生希望写得朴实点。因此,本书尽量以采访所获得的事实和众多细节,不加修饰地描述,展示观点和思想,并力求带点哲理性,给人以回味和启迪。相信,由这些事实和细节,读者就能知道周小燕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稿出来后,我诚惶诚恐地拿给周先生看。周先生十分认真,25万字的书稿,每一个字都看得很仔细。有什么不妥、不确切之处,都改在一边。这一点,既让我感动又让我不忍。眼前,总是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灯光下,一个96岁的老人,趴在桌上,不仅是读,还要思考,还要动笔。因为,白天,她很忙,大部分书稿是在晚上看的。即便一天审读1万字,也要20多天哪!累得她,浑身上下,尤其是双肩,疼得厉害。
  我自知,就采访的工夫来说,还下得不够。周小燕的学生很多,诸如万山红、郭森、殷桂兰、张峰等,因种种原因,没有采访到。周小燕先生的家乡武汉,也没有机会脚踏实地地去考察。因此,严格来说,这本书并不能完全概括周小燕先生的一生。期待今后有机会继续追踪周小燕先生的脚步。
  

 

《一得篇》三则
朱践耳


  编者按:著名作曲家朱践耳长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心得。从2007年8月至今,他在创作之余,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艺术思考,以随笔形式书写了数十篇札记,取名为小品文《一得篇》。现本报征得作者同意,选登三篇。读者可从这些简洁诗意的文字中,感受作者富有睿智的哲理含义。
  关于“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缺少发现”的原因何在呢?
  1、不识美。有认识上的障碍。
  明明是美的,却认为不美。有不少民间音乐是美的,好听的,却认为不好听。因为对此不习惯,或无知,带着固定不变、狭隘保守的“美的观念”,以此衡量一切,当然就把许多“异己”的美排除在外了。“文革”后,我下乡去听到不少民间音乐,和“文革”前的感觉大不一样:过去觉得不好听的,现在却特别吸引我。就因为“美的观念”在变。
  2、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就因为不了解情况,不了解生活,或者思想方法太直观。有些是内在美,心灵美,表面上可能并不美,甚至有些“怪异”、“难听”.
  有时恰恰相反:仅仅外表美,内心实为俗、丑。
  3、审美层次的障碍。
  高层次的美、雅,常不被“凡人”所理解,认同;相反,凡夫俗子所欣赏的“美”,往往是低级庸俗之物,无美可言。
  音乐上,这种情况甚多。
  --小品文《一得篇》(1991年12月)
  水
  水啊,真是不可思议。
  装在一个容器里,容器是圆的,它也圆;容器是扁的,它也扁。绝对顺从。
  严寒到来,它就僵化,变成死硬的冰块;炽热时,它就忘乎所以,飘飘悠悠,升腾而飞,自我消失。
  一池湖水,好似一面明镜,绝对真实地反映出岸上景色,丝毫察觉不到水自身的存在。
  然而,若是一滴水珠,在那小小的有限的球面上,竟能反映出无限广阔的世界。通过水滴“自己”独特的眼光所透视出的大千世界,却是变化无穷的。
  而对顽童抛下的一块石头,水面会将它化为一圈一圈的美丽涟漪。一阵清风拂来,湖面会用皱密的细波来迎接。
  一旦遇上暗礁、巨石的阻挡,江流就会掀起滔天巨浪,发出咆哮怒号,猛烈地冲撞。毫不驯服,毫无懼色。
  如果高山直泻而下,万丈瀑布就以摧枯拉朽的雄伟气魄,冲决一切,改变世界,创造世界,无拘无束,自由酣畅。
  水,就是这样。那么,人呢,文艺作品呢?会是怎样?该是怎样?
  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对我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启示甚多,因为交响乐仿佛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水”.
  --小品文《一得篇》(1992年1月)
  自负与自信
  自负的人是盲目的,主观的。
  自信的人是清醒的,客观的。
  自负者无视于自己的弱点,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弱点。
  自信者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而且进行理智的分析、解剖,从而找到克服弱点、不断前进的正确途径。
  自负者整日生活在自吹自擂的神话之中,生活在高温蒸气浴室中,浓浓的迷雾遮住他的眼睛,高温使他的头脑发昏,过着乐融融的神仙生活。一旦蒸气消散,只落得一个赤裸裸的孤家寡人,下场是可悲可笑的。
  自信者则喜欢在冰天雪地中迈步,寒冷使他头脑清醒,如履薄冰地小心谨慎,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勇往直前,终于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自负者在遇到困难时、受挫折时,常常又变为自卑者,甚至自暴自弃者 .
  自信者则不会(或许会有短暂的苦恼与困惑),经过理智的分析和反思,总结出正确的教训后,会更加自信地向前走去。
  自信者是智者,自负者是蠢货。
  个人是如此,国家、民族、政党也是如此。
  作为国民素质而言,应做一个自信者,切不可做自负者。掌权者更须清醒,否则,将成为祸国殃民的罪人。
  --小品文《一得篇》(1998年12月)
  隆重纪念杨嘉仁诞生百年
  本报讯  今年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开创者及首任指挥系主任、著名指挥家杨嘉仁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院庆前一天的11月26日上午,上音将隆重举办杨嘉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同时首发缅怀他的文图集。书中刊有杨嘉仁的同事、学生和亲友的纪念文章,并刊有杨先生艺术生涯的众多珍贵照片。
  杨嘉仁先生是广东中山县人,曾随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学习钢琴,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学院唯一的男毕业生,后他赴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深造,1940年获该校音乐教育系和理论系两个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在上音任教时他除担任过作曲系主任外,还于1956年创办了名扬国内外的指挥系,培养了樊承武、卞祖善、陈燮阳、夏飞云等著名指挥家,傅聪、顾圣婴等名闻遐迩的钢琴家也得到过他的亲授指教。
  杨先生出版有《曲式学大纲》等著作。他在1953年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指挥中国中央乐团合唱团演唱的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获得合唱银质奖章。1957年他应邀担任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竞赛评委;他常被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邀为客席指挥;还率有关演出团体到过波兰、苏联、民主德国等国访演。                               (欣  甫)
  

 

人才济济 硕果累累
--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


  本报讯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1972年初创迄今,已走过了从文艺系-音乐系-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40年发展历程。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该院将举办历时两个月的院庆系列活动。
  秉承“德艺兼备、教演并举”的办学宗旨,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在不断强化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凭着日益增强的专业实力,先后获得了含15个专业方向的“音乐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含四个专业方向的“艺术硕士”培养点,并承担了“教育硕士”中“音乐教育方向”的培养任务;先后增设的“舞蹈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等本科专业已日臻成熟。其传统优势“音乐学”本科专业于2009年成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在现任院长李聪教授领导下的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已由钢琴系、声乐系、器乐系、音乐理论系、舞蹈系、音乐科技系以及教师教育部、公共艺术教研部、音乐舞蹈研究所(筹)等六系二部一所组成,下属万方交响乐团、行知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长笛乐团、现代流行手风琴乐团和舞蹈团等多个艺术演出和实践教学的团队,形成了功能完整的 现代高等音乐教育体系。
  该院教职员工由40年前的35名发展到目前的12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38名,硕士生导师36名。所聘教师不乏从专业演出单位引进的知名演员、高学历的“海归”人才、有一定知名度的表演艺术家,以及在上海音乐界及音乐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2000年以来,该院教师已获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专著/教材30余部(套)、发表论文40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余人次、参加国际音乐大赛获奖4人次,举办学院教师独唱独奏音乐会及院演出团队公开演出250余场,内有参加国家及市级重大演出80余场。数位青年教师在国际音乐大赛中获奖,部分理论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科类成果一等奖、国家高师音乐教育论文一等奖、全国优秀声乐论文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该院学生40年前仅60名,现有学生1000余名。自1998年以来,该院学生在由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的六届“珠江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五项全能大奖赛”中,先后获得三届团体一等奖、一届团体二等奖和一届团体三等奖,7个个人一等奖,5个个人二等奖,6个个人三等奖及20多个前十名的单项奖项。2000年以来,该院另有10多名学生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100多名学生在全国其他各项音乐比赛中名列前茅;在历届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比赛的获奖选手和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比赛的上海获奖选手中,70%毕业于上海师大音乐学院。
  近年来,该院国际交流迅速发展,先后集中举办了两届“国际音乐大师班”、两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和历时三个月的2010年国际音乐季等较大规模专业活动。10几个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音乐家平均每年在该院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和音乐会50余场。目前,该院已与俄罗斯格拉祖诺夫音乐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音乐系等分别签约,并成功实施了中俄2+3本硕连读、中美3+1+1本硕连读等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该院院庆40周年开幕式音乐会于9月17日在奉贤校区大剧院举行。院庆系列活动,尚有9月“独唱、独奏与钢琴伴奏”为主题的“第二届东亚音乐研讨会”暨交流音乐会;台湾文化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来访进行合作会谈;韩国著名长笛、单簧管演奏家届时将举办大师班与音乐会;10月美国堪萨斯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一行和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大学两个柯达伊教学法教授将来举行专题讲座及商谈交流事宜;上海巴洛克室内乐团与上海师大音乐教授将联袂举行讲学音乐会。此外美国著名斯坦威钢琴家双钢琴音乐会、夏威夷大学音乐系钢琴教授和作曲家及校友举办的讲学与音乐会、德国汉堡国际音乐学院院长的音乐史讲学班、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著名钢琴与理论教授夫妇的讲学和音乐会等,都各有精彩、颇具魅力。
  相信作为沪上“教育高地”之一的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将会继续走在国内高师音乐学科教育的前沿,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音乐师资和应用性音乐人才,在国际音乐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尚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