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讯-年份
上海音讯期刊

第2期-第3版

2013/1/16 16:04:20

渐行渐远的大师
沈  舟

  5月18日德国伟大的男中音歌唱家迪特里希·菲舍尔-迪斯考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舞台,告别了无数热爱他歌唱的听众,走向了天国。
  迪斯考1925年5月28日生于柏林,以演唱为其终身事业。他是20世纪最重要、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男中音,所录的唱片遍及全球。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演唱技巧,被人们称为全能男中音。他既演唱歌剧和清唱剧,又演唱艺术歌曲。1951年,在爱丁堡音乐节上,他举行了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会,集中了众多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他声情并茂、精湛绝伦的演唱,震动了乐坛。二战后人们首次听到这种深情、高超的歌声,无比激动,从心灵深处表达了对他的热爱和推崇,并称他是舒伯特的代言人。
  他的演唱领域十分宽泛,曾在歌剧和清唱剧领域积累了一批保留曲目,而且在艺术歌曲演唱方面也身手不凡。他演唱从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马勒到现代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令人称誉的表现。特别是他演唱“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更是20世纪下半叶歌坛的一绝,无人比肩,在声乐史上独树一帜。他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作过深入的研究,1975年就写有文献性的《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专著,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舒伯特作品的精神内涵。他也是世界上录制舒伯特声乐作品最多的人,仅全集(男声部分)就录音4次,每次录近500首;三大套曲录音6次,每次58首。这些版本从各个时期反映了迪斯考对舒伯特音乐的情有独钟,以及对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精益求精。
  迪斯考的演唱注重作品的意境,注重旋律的韵味与诗意,不仅使词曲浑然一体,而且与钢琴的演奏密切结合,相得益彰。在舒伯特的经典歌曲《菩提树》与《春之梦》中,他的演唱与钢琴演奏共同绘景绘情,表现了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在《春的渴望》和《天鹅之歌》中,迪斯考把握住歌曲对春天向往的主基调,在期盼中渴望和风吹拂、阳光普照。
  迪斯考是歌坛上的长青树,虽然他在1990年65岁时,声称要退休,要告别舞台,可是他并未如此,而是继续进行全球巡演,再对舒伯特的三大套曲进行了现场实录,出版新的唱片。他对舒伯特及其作品的尊崇和追求,其态度执着和不舍令人肃然起敬。1995年5月迪斯考70岁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完全告别演出;又过了17年,他方以87岁高龄在人生舞台永远向世人谢幕,他的歌唱艺术将长久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悼曾叔懋先生
王树滨

  早春二月的一个下午,我与张远文大姐、鲁萍女士同去气势恢弘的浦东图书馆,与此馆的毕书记一起商谈如何用好有600多座位的报告厅,为读者和艺术爱好者组织公益活动的事宜。
  双方取得不少共识,在下午兴冲冲回家不久,我接到王之湘师姐来电告知,我们敬爱的曾叔懋老师以98高寿,于2月7日走完人生之路,溘然长逝。手拿听筒我顿感震惊,心头骤然如遭电击。去年教师节前夕,王之湘、王秉钺、郁善偁和我等四人同赴老师府上探视,老师和师母两人的精神、气色不错,老师谈吐依旧那么诙谐幽默,还连唱两首歌给学生们听,健康状况看上去比往年均要令人欣喜放心,而且老师自言以目前身体,活到百岁开外应该不成问题。怎么突然倒下就不起了呢?
  当晚,往事历历涌上脑海难以安眠。昔日拜在45岁的先生门下学声乐,我年仅16岁,为上海歌剧院从本市高中招考来的最年幼歌剧学员。从1960年秋起我们结的师生缘,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的风雨阴晴岁月,可算是非同一般。京剧业界有句行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建国后,家父被一机部派往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工作而长年离沪,曾老师得知,并得知我也离开歌剧院后,仍一如既往每周照常为我义务授课悉心传艺,还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情同父子、嘘寒问暖般的关切。我深切地感到,遇到一位好老师犹如人生旅途有贵人相助。1965年春家父正式调回上海时,特地携我同去老师家致敬谢恩。两位老人家见面的难忘情景,永远定格在我记忆中。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以吾愚见,当可加上一句“师恩重如山”.
  老师出生常熟名门望族,其父曾朴为晚清、民国两朝政府官僚,是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写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孽海花》。老师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常因无法缴学费而发愁,可见为官家庭的坚守清廉。老师通晓外语,精于声乐和大提琴专业,建国后兼任声乐教研组长,执教于新安旅行团、上海歌剧院,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教授声乐整40个年头,可谓桃李满园。与在音乐学院执教不同的是,歌剧院学生俱为来自各文工团的演员,素养参差不齐,声乐基础芜杂,老师只能因材施教,视每人实际情况进行指点,使学生扬长避短、循序而进。剧院内部形成制度的每月一次汇报演唱会,老师是场场必到,与其他声乐老师一起从严检验教学成果,从而使学生们在业务钻研、艺术探讨、读书上进、四处求学等方面蔚然成风。歌剧院演出的声乐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与老师为首的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教学分不开的。
  曾老师是从教严谨的学者。对学生而言,训练一条嗓子的声音,不如说在训练一副耳朵的听力,他上课时不厌其烦地示范以纠正学生,阐述着腹式深呼吸与丹田之气、高位置发声与整体共鸣、摈弃单靠局部器官机械化运动的理念,使得西洋美声唱法不排斥并有机借鉴和结合民族戏曲曲艺唱腔艺术精华,体现了相得益彰的科学、多元、前瞻、包容的特点,令人终生受用;
  他是眼界开阔的伯乐。他鼓励学生好学多问,博采众长,从不同艺术门类找到与汲取触类旁通的有益之处,甚至说多接触和学习京剧、评弹等艺术会大有裨益。他从不反对学生向其他老师如何慧如、吴少伟、廖一明等问艺求教,表现了尊重他人、引导学生博采众长的开放心态。
  他是乐于进取的模范。他中年欣赏和推崇卡鲁索、吉利、夏里亚宾,晚年则兴趣依旧地研究和赞赏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等在美声艺术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并把声乐大师的艺术特色,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他要学生唱歌时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因此在家里的钢琴上放着声韵学字典,从而要求学生在汉语发声、吐字、归韵等有统一的规范性。
  他是情谊为重的榜样。经常听他对黄贻钧、陈传熙、李德伦、葛朝祉、黄钟鸣等当年同窗旧友的怀念叙述,说是三四十年代沪上电影厂林立,新片迭出,电影作曲配乐行业随之兴旺,他们一批管弦乐学生由黄贻钧牵头,往往通宵加班进棚录音,才赶得上影院准时放映,所得外快报酬较为丰厚。国立音专穷学生为改进生活常靠进棚配乐,由此亦可知旧上海影业市场竞争之火红程度。
  在龙华殡仪馆告别仪式上,我与歌剧院新任副院长李瑞祥、新四军研究会新旅大姐张远文和郑仲英老师,以及曾老师家属、众多老同事一同送别老师。思绪悠悠,印象叠叠,回家不禁翻找相册中的老照片,一再凝望,眼中泪珠滴滴而下,胸中潸然之情也不由涌溢矣。
  

 

布鲁塞尔大广场的交响
刘志康

  我不知道贝多芬是否到过布鲁塞尔,印象中似乎没有;但有一首乐曲,却为布鲁塞尔和贝多芬缔结了因缘,那就是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现在一听到这首曲子,我就会想到布鲁塞尔大广场。
  说来话长。布鲁塞尔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更因为是欧盟委员会、欧盟部长理事会、北大西洋公约总部及欧洲议会的分部的所在地,而被誉为欧洲首都。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布鲁塞尔最为著名的却是“一大一小”.
  “一小”,指的是被称为“布鲁塞尔第一公民”的撒尿孩童小于连像。小于连站在两条小巷埃杜里弗街和橡树街交汇的拐角处,高仅50厘米左右,他赤裸全身,一脸调皮,右手叉腰,左手抓着小鸡鸡,尿液恣肆而下;据说在关键时刻,它浇灭了侵略者火药的引信,挽救了全城。这是关于他的多种传说中最流行的一种。有趣的是,平时他的尿液流的是普通的水,到了啤酒节期间,则流的是啤酒,一天可达50升。雕像是比利时雕塑家吉罗姆·杜克恩诺1619年的作品,与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像一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标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前来观看。在漫长的岁月中,小于连曾几度被“绑架”,1741年路易十五攻入布鲁塞尔时,一个酒鬼大兵就劫持过他。为了平息激起的强烈众怒,路易十五不得不下令归还,还特地送他一套禁卫军制服,并颁发了一枚圣路易斯十字勋章,以致过往的士兵都要向他敬礼。后来各国效仿此举,送了不少各国的民族服装给他,在相应的节日给他穿上;其中也包括我国赠送的两套。在欧洲,我们见多了那些或骑着高头大马,或昂首挺胸,或深沉严肃的作英雄状的帝王像、名人像,像小于连这样憨态可掬,亲切有趣,却又饱含内涵的雕像还真不多见。我们找到他时已是薄暮时分,小巷里依然人头攒动;次日,我们再度来拜访他,更是人如潮涌,可见他的好人缘。据说,隔开几条街还有一个撒尿女孩的像,是后来跟风出现的;出于好奇,我们也去看了,反响大相径庭。个中缘由,显而易见。小于连真的不小。
  从小于连像前行不远,小巷的尽头竟豁然开朗,闻名遐迩的布鲁塞尔大广场顿时毫无遮掩地展现在眼前。大广场呈比较规整的长方形,长仅110米,宽不过68米,比起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和欧洲其他一些著名广场来,实在算不上大。广场就在一片民居之中,通往广场的路,也只有6条小巷,根本谈不上气派堂皇。但是,它却被雨果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广场,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国人去欧洲旅行,常戏称看得最多的就是“宫保鸡丁”,即王宫、城堡和教堂的尖顶;看得多了,难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但步入布鲁塞尔大广场感受到的独特性,令人耳目一新。广场始建于13世纪,被 40多座高度差不多,风格各不同的中世纪建筑所包围,有哥特式的、文艺复兴式的、路易十四式的等等;但并没有一座教堂。每座建筑的各式山墙连在一起,如波浪起伏,连绵不断;虽然别有情趣,却似乎压缩了广场的空间感,略显逼仄。其中最高的是广场北缘哥特式的市政厅,它有一座91米高的尖塔,塔楼顶上有一个金光灿灿的小金人,那是布鲁塞尔保护神圣米歇尔的铜像。市政厅始建于1402年,1480年才完工,也许因为建造过程在78年中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它的塔楼和大门都偏向一边,而不在整座建筑的中间位置。市政厅里依然悬挂着当年西班牙、法国、荷兰统治者,包括拿破仑的画像,让人记忆起几个世纪以来大广场的风云变幻。也许,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胸怀吧。
  大广场全用小块的长方形石头铺成,不少人都悠然自得地直接席地而坐,我们也索性坐了下来,目光穿过广场上熙熙攘攘人群的缝隙,仔细观看。
  市政厅的左翼是各种行业协会的建筑,有着自己不同的标志。例如“狐狸之家”就是商会办公处;“驴子”就是运输业的会所;“橡树”则是酿酒业协会的标志,凡此等等,颇有点现代集中办公的意味。市政厅的右翼是著名的天鹅咖啡馆,门楣上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十分醒目。它早先是个旅馆,1845年2月,马克思就住在那里,两个月后,恩格斯也来到这里会合,他们在此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马克思还在这里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一批名著。在天鹅咖啡馆的隔壁,还有一家鸽子饭店,四楼有一个房间,现在是雨果纪念室。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后,反对帝制的雨果为了逃避迫害,化装成一个排字工人逃到了这里;此后,雨果曾15次来到布鲁塞尔,住了1247天。他在这里继续以笔为刀,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政权;同时考察了滑铁卢,完成了《悲惨世界》的构思。
  我们最后来到大广场的末了一侧,就是市政厅的对面,名为国王之家;这里当年是路易十四的行宫,也当过监狱,现在则是市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国送给小于连的民族服装和勃鲁盖尔的画。附近一座建筑上有一块铭牌,记载着1568年为反抗西班牙的暴政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在这里被斩首的一批贵族的名单,艾格蒙特伯爵就是其中之一。歌德从狂飙运动时期开始,前后花了12年的时间,据此真实事件,于1788年,最终在意大利完成了悲剧《艾格蒙特》。在歌德笔下,艾格蒙特作为独立运动的领袖,由于自身的弱点和西班牙女总督的背信弃义,被捕入狱,导致他的情人克蕾尔也因拯救无望而服毒自尽。艾格蒙特在被处死前夜梦见克蕾尔化成天使给他鲜花,并预言他的牺牲将使尼德兰人民得到自由。艾格蒙特最终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后慷慨就义。
  1809年,维也纳皇家剧院的哈尔托先生委托贝多芬为此剧配乐。贝多芬当时正在寻找新的英雄,欣然接受,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创作它(《艾格蒙特》)完全是出于对诗人的爱,而且为了表明这一点,我没有向剧院索要任何报酬。”贝多芬以艾格蒙特的形象为中心,不但反映出艾格蒙特的斗争精神和他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对艾格蒙特英勇斗争的结果充满了信心。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贝多芬特意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了“预告祖国即将得到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1810年,作品就完成了,一共是10段,贝多芬不仅指挥了排练,而且指挥了首演。以后,乐曲又被配上了朗诵词,也被改编成钢琴、弦乐等多种形式;但其中最为成功的无疑就是序曲,后来成为独立的管弦乐曲。据说,这也是列宁最爱听的作品之一。
  几百年来,大广场几度被夷为平地,但每次,市民们都把它建设得更好。更为重要的是,大广场始终是布鲁塞尔市民的一个华丽的舞台,是一个真正的市民广场,弥漫着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广场周边,咖啡馆、酒吧、海鲜店、冷饮店、服装店、鲜花店,应有尽有,其中很多店都是百年老店。每年5月,这里铺满了特地运来的细沙,举行夏季沙滩排球赛。每隔一年的8月,这里将举行大广场鲜花地毯节,用七、八十万朵鲜花,在广场铺出一条2000多平米的极为壮观的花毯。圣诞节这里是红火的圣诞市场;每天早晨这里是花市;市政厅里则见证着人们的婚礼。而到了晚上,这里又成了音乐灯光秀的现场,伴随着音乐,市政厅的墙上流光溢彩,被投影出绚烂的图像。
  这是一座流淌过志士鲜血的广场,这也是一个铺满了鲜花的广场,有悲哀也有欢笑;有愤怒也有抗争;民族的精神,自由的理想……大广场承载着那么多历史和现实的信息,都在这里震荡交响。难怪在人们的心目中,布鲁塞尔大广场确实够大的。
 

 

一封来函

编辑同志:
  你好!拙文《赞三位音乐后来者》在3月25日上海音讯刊登后,有幸得到了业内同行的关注,他们或来电,或来访,又向我补充了一些三位同事的材料,并希望公诸于众,再次彰显他们的“好人好事”.本人不避多次叨烦之嫌,补记以下事情,敬请读者和编辑同志谅解。
  徐定芬是上海乐团最早担任团内声乐教学的教师之一,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受到团内同事的尊重和信任。20多年前,男高音演员刘明义(已故)把几个难以教下去的学生带到团内,请徐定芬指教。徐定芬听后,认为其中的陈希有学声乐的潜力,当即很有信心地向刘明义表示:“就请把陈希交给我教吧。”不久,我再去听陈希歌唱,“奇迹”发生了,徐定芬教出了一个颇有光彩的男低音。徐定芬的因材施教产生了良好效果。走上正规声乐道路的陈希想到北京中央乐团去。上海有关部门认为陈希是个人才,很想挽留他,但最终他还是去了北京工作,在异地出彩了。又如男低音演员杨嘉林将学生焦国平交给徐定芬继续教,使学男低音的焦国平有了较大进步,现成为上海业余合唱团的带头人之一。徐定芬教学有方,有目共睹。凡有些同事教不下去的学生,请她接手再教,她总能“妙手回春”,把学生固有的潜质引发出来,并逐个把他们培养成可造就和可使用的声乐人才。比如她的学生王克尉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毛理浩等学生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值得一提的是徐定芬现虽年逾80,身体欠佳,但她仍孜孜不倦地练唱,找寻和保持稳定的歌唱状态,以便更多地教好学生。这种老有所为的精神,深受同行的钦佩。
  拙文中提到的王允玲身体也不太好,满头银发,是古稀之人,但她仍教学不辍,颇有成就。她已有34个学生分别考进京沪等地的音乐院校和音乐院团。
  尽管何为民因年岁渐长,腿脚不太灵便,但这并不妨碍他奔波于各个教学园地。他现固定在华师大艺术学院从事声乐教学,教出了不少好学生。近期一个例子是5月下旬,他教的本校教育系毕业生、女高音王朝烨成功举办的独唱音乐会。王朝烨随何为民学声乐近10年,有次在赵家圭领衔的上海好小囡合唱团担任领唱,一位匈牙利指挥家听后,赞扬地说:“这么优秀的儿童合唱团及这么好的女高音领唱,即使在欧洲也不多见。”王朝烨在这次独唱会上又展才华,她身体纤巧,但嗓门颇大,刚济相济的美声歌唱震动全场。她的腔体打开了,声音从腹腔贯通到头腔,所以声线是那么清晰、优美,当即我就感到一个绽露头角的女高音出现了。我真为何为民老师高兴。若没有老师敏锐的耳朵与正确的教学方法,没有学生灵巧的悟性和刻苦勤奋,王朝烨 就不会达到如此高水平的演唱。
  这三位同事和声乐老师,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即颂
  

夏安
  九二老人周碧珍
  2012年5月30日
  

 

辛勤的声乐园丁
徐海安

  3月25日的上海音讯登载了声乐前辈、著名歌唱家周碧珍老师的文章《赞三位音乐后来者》,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其中两位是我熟悉的师长和学友。
  徐定芬老师是我就读上音合唱班的声乐老师,何为民是我合唱班的同学。我年将七十,由于对音乐的爱,近几年从美国回国定居,竟成为唱美声的发烧友!看到为民从一位男中音发展为男高音歌唱家,并在退休十多年来潜心研究和进行声乐教学,硕果累累,我按捺不住兴奋之情即与为民联系。他谦逊而热情地邀我去他家,说是相互“切磋切磋”.
  毕竟是老同学,我们虽40多年未见,还是一见如故!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收获甚大。关于唱歌的发声,他对我说了自己的三项经验。一、吐字清楚要靠声带。母音要在喉部形成,前面口形不要刻意去做,“转”音要自然快速。如嘴皮刻意去做口形吐字,声音会被引导到口腔。口形已经“啊”了,声带还敢“啊”吗?声带不敢“啊”,结果就形成没有实质声音的声带带“O”的假美声。二、在以声带音的基础上,继而就需要音往里走,俗称“关闭”.不要一味地把声音集中在眉间和鼻间,要保持发声状态,在眉心打开后,让声音沿着咽壁进入头腔,可用打哈欠的方式去做。通常打哈欠嘴巴会放松,下巴形如脱臼。发声时有如同打哈欠的动作,便会把咽腔打开,使喉头下沉,咽壁也会挺起来,发声既要有张力,又要柔和。三、声音要有歌唱性,要使歌声像朗诵一样有性格、有语气、有感情、有亲和力!发声时要通过小腹的收缩把横隔膜张开,做得有力而不僵硬,并始终保持吸气和哈欠的状态!同时保持共鸣腔的贯通和流畅。
  为民这三项经验之谈,使我获益不浅,可他却谦逊地说仅是个人心得。据此他在十多年的教学中,亦收获颇丰。屈指数来他的6名学生考入了上音音乐系;4名学生考入了上音附中声乐专业,另有3名学生考入同济声乐系;1名学生考入华师大声乐系。至于考入上师大和华师大的艺术教育系的学生就更多了。
  5月27日,为民约我到上音艺术厅,听即将在华师大艺术教育系毕业的女高音王朝烨 的独唱音乐会。这个学生从初二就师从为民。音乐会让我很震撼!王朝烨演唱的曲目涵盖了中外众多颇有难度的古典和现代的歌曲。她那流畅、干净、贯通、吐字清楚、声情并茂的演唱,表明为民的声乐教育方法是正确的,表明王朝烨的学习是刻苦努力的。被为民请去聆听的周碧珍老师也赞扬了为民教得好,学生唱得好。
  同台展艺的还有6位嘉宾,全都多年跟随为民学习过,尤其是男高音张帆涛,他现师从周小燕教授,是上音歌剧系大四学生,他较好地演唱了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为民说,这个学生也是初二就跟他学声乐了。
  当我走出上音大门,十分感慨地想到,在社会上,有很多酷爱音乐的辛勤园丁,他们年复一年地默默耕耘着,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人才。无疑何为民正是这样一位让人钦敬的辛勤声乐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