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蒂 中提琴教育家、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提琴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中提琴学会会员。2009年在祝贺她70岁的音乐会上,国际中提琴协会主席Viduluch博士向她颁发了突出成就奖证书,她还两次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音“优秀教师”、上音“院长奖”、上音“贺绿汀基金奖”和上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她从事演奏和音乐教育四十余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子四重奏”成员之一,该重奏组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室内乐团体,举办过数百次的专场音乐会,灌录过多张唱片。她也以演奏家的身份,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等艺术团体有过多次合作演出。
她教学有方,硕果累累,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中提琴演奏人才,其中不乏多个国内外著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副首席。她曾应邀任教于美国The Quartet Program夏令营、帕尔曼国际弦乐夏令营;从2005年起连续7年被辛辛那提弦乐系主任邀请担任国际长城音乐夏令营教授; 参加过多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Donald McInnes、Qohn graham、今井信子等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学习周小燕教授的大爱精神
本报讯 5月31日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主办了“大爱有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周小燕同志学习宣传主题活动”.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在活动开始前会见了周小燕教授。
周小燕教授即时讲述了她的艺术生涯和人生追求,讲述了她超过半个世纪为祖国的声乐事业和人才培养所作的不断努力。今年95岁的周小燕教授仍未放下教鞭,仍未离开与她朝夕相伴的钢琴,仍以勤奋而忘我的态度,仍以爱党、爱国、爱民和爱学生的大爱精神,不知疲倦地愉快地耕耘在祖国的声乐园地。在过去培养出一大批著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的基础上,她要为祖国继续培养新的音乐人才。同时她领衔的周小燕歌剧中心将以她为艺术总监,改编排演新创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家》。 (詹志)
朱践耳的一封信
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家和锯琴演奏家张琦,因音乐而与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结缘。今年金秋,朱老将迎来90华诞。不久前张琦写信给朱老,随后朱老回他一信,两信均值一读,今予发表,以飨读者。--编者
张琦同志:
来信刚刚才到,读后甚感意外。因为电视上的“采访录”也是朋友来电话告诉我的。打开电视机时,只看到“音乐人生”以后一小半了,这次采访我自己早已忘记,从内容上看估计是2006年左右吧。我已写信给中央电视台请他们寄一份光盘拷贝给我,至今尚未回音。
我是不善言辞的人,也是个很低调的人。所以,遇上采访就成了我一个难题,只得“信口开河”一番。我的父母给我取名“荣实”.荣,是荣字辈儿,同一祖父的孙子都叫“荣X”.“荣”字我不喜欢,有荣宗耀祖的封建意识,还给我起了一个“字”(口语是“号”)叫“朴臣”.“臣”字我也不喜欢,又有“俯首称臣”之意,但,“实”与“朴”二字我是喜欢的。中国传统中“名”与“字”是有关联的,从“实”字就联想到“践”字,故我在20岁时就擅自改了名字,用了“践”字。
从我12、13岁时(1935年左右),就十分喜爱聂耳的歌曲,20岁时已听说聂耳出国深造,目的地就是苏联,在途中经过日本不幸游泳时丧了命,很是可惜遗憾。于是,我就改名,为“践耳”.意思有二。一是,决心步聂耳后尘;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的心愿,也要去苏联留学,也要写交响乐(在1942年的时候,正是我生病躺在床上近四年时,这种设想可说是“天方夜谭”似的空想而已。1945年,病情好些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忘了自己的身体直奔苏北去找新四军了。什么聂耳梦也丢在一边了,一心只想去抗日为革命而献身。什么“音乐作曲”了、“出国留学”了全都抛在脑后了。万万没想到,1954年选派留学苏联的名单中竟然会有我。经过考试和选拔,总算在1955年得以通过,并派往苏联去学习。完全是运气好罢了。“天助我也”!)以后,就一门心思埋头在音乐之中,并写了两句座右铭。“练就古今中外功,管他东西南北风”,以鼓励自己。有好几次记者要来采访都被我婉谢了。
你的来信,给我莫大的鼓励。多谢!
还有一件小事:你住的万航渡路是不是在忻康里附近?在1936-1940年间,即我14岁到18岁时,我家就住在这条路上(当时名称为“吉斯菲尔路”)。里弄名称是“梅村”,门牌是13号,(当时称为12号甲,以避开13这个不吉利的数字。)不知现在梅村还在不在?(就在康定路以南一点,万航渡路的左侧。)
近安!
朱践耳
2012年3月26日
践耳大师:
几日前,偶尔打开电视,有幸从“音乐人生”栏目中,聆听了阁下教诲,这些话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启迪。它不仅是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而且还告诉大家做人的道理。其意义不亚于听取您一首新的交响作品。
这谈话,有真挚之心,无浮夸之意;真是,学问越大,越是谦逊。有深邃之内涵,无浅薄之谈吐。
在我国目前,这样做艺术的人,实在是越来越少了。以上几句话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恭祝
您90华诞和健康长寿
张 琦
2012年3月23日
把脉原创作品 优化办节机制
--第29届“上海之春”原创作品研讨会纪实
本报讯 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开幕式演出、海上新梦Ⅵ民族器乐原创作品音乐会、金复载作品音乐会及新人新作展演在内的20台节目都是原创作品,充分展示出上海音乐创作的实力。5月21日下午,上海音乐家协会召开了本届“上海之春”原创作品研讨会,来自本市的20多位音乐家、作曲家参加了会议,并在研讨会上踊跃发言,为进一步推动本土原创作品的创作繁荣,为继续办好“上海之春”建言献策。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说,原创应贴近观众,凸显中国特征。随着世界音乐创作潮流发生变化,创作要考虑到观众接受、作品要与观众交流等创作理念引起音乐家的重视。在本届音乐节上,包括开幕式在内的很多作品都在考虑到中国观众的听觉素质和接受程度的同时,对中国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琵琶协奏曲《山坳里的变奏》、大合唱《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作品都考虑到作品的中国特征,蕴含了独特的中国性。
要广义理解新人新作,成就精品佳作。作曲家金复载说,以前对于新人新作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认为没有公演过的作品才是新作品。然而,好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修改出来的,比如开幕式的《第二二胡狂想曲》和琵琶协奏曲《山坳里的变奏》都是第二次演出。因此对于新人新作的理解应该是个大概念。
与会者在谈到多管齐下,激发原创动力的问题时,上海音协副主席余震说,新人新作的推广一是要通过媒体宣传。只靠举办一两场音乐会,很难达到新人新作的广泛传播;二是要通过理论评论。目前对新作品的评论太少,只有通过对新作品的褒奖和评判,才能提高社会对新作品的关注度。上音民乐系主任、作曲家王建民认为,可以通过比赛来鼓励原创,例如在本届音乐节的二胡比赛中就规定,选手在决赛阶段必需演奏原创作品。另外可以同时举办新作品评奖活动,通过为获得第一名的作品出版总谱的方式,激励和激发原创动力。
在研讨会中,作曲家徐坚强说,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更好发挥平台作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本次二胡比赛投入的资金很有限,然而小制作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发挥好“上海之春”的平台作用也引起与会专家的重视。徐坚强还认为,“上海之春”要办得更有影响力,制作音乐会现场版CD出版发行,既能够使得珍贵的影音资料得以保存,同时也是音乐节资源效能最大化的有益尝试。例如此次音乐节,媒体就现场录制了多场新人新作的演出,并在之后的周六、周日特定时间广播展示,以此广泛地推广新人新作。参加会议的媒体人员表示,电台经典947考虑在该频率设立新作品节目专栏,请作曲家走进直播间,通过广播媒体的传播,建立起新作品与观众的桥梁。
与会者普遍认为要践行办节宗旨,继续推新人展新作。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具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举办历史悠久,二是推动新人新作,这对中国的音乐创作做出了贡献。今年推出的新作品质量总体比往年有所提高,预计会有几部留得下来的新作品,如能保留十年、二十年,就是成绩和创作的积累。音乐创作的希望在年青的一代,媒体应重视宣传年轻作曲家的成长,各界要热情扶持和鼓励他们的进步。
最后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依群指出,要优化办节体制机制,精心谋划下一届音乐节。音乐节通过音乐赛事来推动新人新作,通过“海上新梦”演出来保证新作品质量的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发挥音乐节“三主办、三承办”架构的最大效能,如何在赛事设置、国内节目选择和国外节目引进等方面更加合理,如何使音乐节资金运作模式更加有效,如何让更多的音乐新作、音乐新人通过“上海之春”的舞台成名成家等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力争下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能够办得质量更高,办得影响更大。(文廉)
记崇明采风研讨会
本报讯 6月18、19日在上海音协的组织下,本市20多位词作曲家赴崇明采风,并召开了音乐创作专题会议,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王依群出席。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踊跃,提出了不少有利于音乐创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音乐创作要尊重艺术的规律。上音作曲系教授朱世瑞认为:如今的音乐创作者和市场、经济以及媒体的关系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但无论关系如何变化,最终要创作出好作品,都要尊重和服从艺术的客观规律。艺术创作的题材要多样化,既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又要反映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冲动和积累。创作者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希望有关部门给予创作者们支持和宽容。
二、加强二度创作,举办优秀作品回顾展。华师大艺术学院教授夏良认为:作品写成后,更需要二度创作,优秀作品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修改和演出来逐步完善的。上海民族乐团作曲家姜莹建议:“上海之春”音乐节可以举办优秀作品回顾展,这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与提高。有的与会者呼应说,国内外很多优秀作品,都是通过多次演出才得到观众的认同,举办作品回顾展很有必要。
三、“上海之春”要成为新作品的孵化器。上音作曲系副教授吕黄认为:“上海之春”音乐节可以设立新作品奖,邀请国内外知名作曲家来评选。通过评选,将新作不断完善,将获奖的作品放到新作品音乐会上演出。有的与会者认为:“上海之春”可举办成熟作品和新作品等不同类型音乐会,让“上海之春”成为推动本土原创新作品的孵化器。
四、“海上新梦”要立意更加明确、更规范。上海歌舞团作曲家周乐认为:“海上新梦”系列音乐会要有中长期规划,应明确近期和远期的目标,细化方案,让创作者通过五年、十年的规划和作品的积累,能够有代表上海水平的精品力作流传下去。一级作曲家周成龙认为:要完善“海上新梦”新作的选拔机制,订出规范的选拔章程,从而制度化、规范化地选出优秀的演出作品。
五、望有更多媒体的关注,更多乐团的参与。与会者呼吁要加强对新作品的宣传和评论,以及排演的策划。上音作曲系教授温德青说,在国外很多报纸都有专门的版面评论新作品,以此引导观众。而我们对新作品的评论却不多。同时我们的新作品也很难邀请到好的乐团来演出,建议可以邀请国外的乐团来演出,让更多更好的乐团来演出我们的新作品。让演奏者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作品的完美演绎。
六、组织采风活动深入生活,加强音乐创作交流。词作家陈念祖说,“海上新梦”缺乏好的声乐作品,而一首好的歌曲是让老百姓能够喜闻乐见的。通过采风这一形式,可以加强作曲家和词作家之间的交流,更多地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
会上,王依群副书记指出:文联的主要功能是联络、协调、服务,要进一步明确为音乐创作的服务方向。要更好地完善“上海之春”音乐节的功能,更好地发挥“海上新梦”推动新人新作的作用。通过专家提名和选拔相结合的多种渠道,将真正好的作品推出来。要做好“海上新梦”的中长期规划,把新作品和新人有序地推出来。他同时希望与会音乐家能为下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节歌(标志性音乐)创作出谋划策。 (印席)
《化蝶》倾诉《梁祝》的“幕后戏”
本报讯 6月12日下午,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联合举行了《化蝶--一位中国音乐教育家的人生评品》新书发布暨座谈会。此书由中西书局出版,烁渊主编。此书最大的“看点”在于主编烁渊组织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分别以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了饮誉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酝酿至诞生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讲述了催生这部杰作的幕后关键人物刘品在当年的所思、所为,以及这位其时任管弦系党支部书记和长笛教育家在大力提倡交响乐民族化所体现的胆识、远见、智慧和亲和力。此书还收入了刘品教授的同事、学生对他缅怀和赞誉的文章,多方面地叙述他在音乐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在工作上表现的领导艺术,在道德上展示的高尚情操。书中集中收入的刘品著写的文章,又深刻而精确地反映了他在担任领导、登台演奏、课堂教学多方面的辛勤实践和心灵世界。主编烁渊为《梁祝》的创作过程曾作过深入的采访、研究,并撰写过多篇文章在报刊发表,从而为主编此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联络、采访和编辑过程中花了大量精力。
当日的新书座谈会上,《梁祝》的作者何占豪、陈钢、曾参与《梁祝》早期创作的丁芷诺及当年参加“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张欣等纷纷到会,都怀着敬仰的深情,讲述刘品以过人的魅力开拓性地支持《梁祝》诞生,所作的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颂扬刘品德艺双馨的高风亮节。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杨立青在告别刘品的悼词中所说:“他亲自策划、组织,排除了众多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梁祝》的创作,刘品同志在这首享誉中外的音乐作品诞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音乐史上,将会永远铭记这一史实。”这可谓是对刘品名副其实的“终极评价”. (曲阳)
短 讯
市政协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日前在上海市统一战线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市统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马晓晖多年来在跨界音乐演出、下社区普及演出和出访交流演出中,成绩显著,广获赞誉。 (詹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