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伯--最后一抹浪漫主义余辉
顾忠伟
从戈特沙尔克到艾夫斯再到科普兰,现代美国音乐家大多是以独特的个性、蓬勃的美国精神以及某种特殊“美国味”的作品,现身现代音乐舞台,而塞缪尔·巴伯恐怕是这群音乐家中唯一的例外。巴伯的音乐语汇较趋向于古典,他追随欧洲传统的风格。和同辈作曲家相比,巴伯一生创作不算少,主要作品包括两部歌剧、两首交响曲,但人们却更喜欢他写的那些协奏曲、管弦乐小品以及室内乐作品,其中尤为着名的是他那首《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Op.11》。这首短小的曲子,其名声远远超过巴伯本人。许多爱乐人,都是从这首曲子开始喜欢上巴伯的。
《弦乐柔板》原为巴伯写于1936年的一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慢板乐章,其时巴伯26岁。一次着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偶听了该作品后,鼓励巴伯将此曲改编为一首单乐章乐曲,以供弦乐团演奏。1938年,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首演了经巴伯改写后的此乐曲。自此,这首篇幅不足10分钟的小品便一举成名,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人喜爱的作品之一,更成了巴伯的标签之作。
《弦乐柔板》由大、中、小以及低音四种弦乐器合奏,它以一个柔美得有点伤感的缓慢和弦开始,层层交织,绵密蔓延,舒缓的旋律像山峦平滑的曲线,甜美里透着宗教的肃穆和庄重,弦乐丰沛透明的音色和宽广的气势,使乐曲在鲜明的明暗对比中,具有一种史诗般的伟岸气魄。乐曲的旋律自始至终有一种飘逸感,丝丝缕缕,如细密情感的吉光片羽飘浮半空,甜美和悲伤,两种情感的激越纠缠,混淆难分,其旋律之凄美,常令人联想到死亡,因此《弦乐柔板》曾被用于前美国总统肯尼迪、摩纳哥皇妃格蕾丝·凯利等一些名流的葬礼上。由于作品所包含的巨大情感张力和空间,这首伟大的慢板乐章,也被许多电影用作配乐。1986年,奥利弗·斯通导演的越战片《野战排》以该乐曲作为配乐,其出色的音效令人难以释怀:尘土飞扬的跑道,刚跳下机舱的新兵稚嫩的脸,瘴气弥漫的越南丛林、毒蛇、杀戮、焚烧……伴随镜头断续隐现的这段音乐,使影片充满意味深长的历史反思意味。
巴伯曾说:我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作曲家……有人说我根本没有风格可言,不过这不要紧。正如他们所说的,我只是埋头创作我自己的东西。巴伯的话有点过谦了,其实巴伯的管弦乐作品都很有特色,他的《管弦乐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 Op.12》以富有风格的笔触描绘出鲜活的音乐语境,你可以感受到沉积在作曲家心里酝酿已久的那些充满语气性的旋律随意地流泻。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像一篇文风淡泊的散文,而后半部节奏明快,旋律干净流畅,那是拉威尔常爱使用的手法。在具有沉思风格的《第二首管弦随笔》中,管乐时而诡秘,时而辉煌,方正的古典曲风里,明显能感觉到巴伯的现代音乐思维。而写于后期的《第三首管弦随笔》带有早期好莱坞电影配乐风格,充分展示出巴伯对乐器的娴熟运用:震撼人心的鼓点由远而近,跳跃的木琴穿插在委婉而缠绵的弦乐中,铜管刻画出粗重的旋律线……其实在巴伯21岁时创作的早期作品《丑闻学校序曲》里,各种管乐器轮番出色的演奏和运用即可看出,巴伯对乐器的调配、熟悉和把握已相当老练。在《美狄亚复仇之舞》里,巴伯受近代欧洲作曲家影响的痕迹更为明显,如珠玑般跳跃的旋律,打击乐突兀的介入,尖锐的弦乐,突然增强的音量,甚至还有钢琴奏出连续不断的固定音型节奏。美国乐评人艾伦·科赞称,巴伯的抒情“与受到斯特拉文斯基影响的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性互相调和,这样的尖锐,却没有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刻薄”.
巴伯的室内乐篇幅短小,却十分精致。木管五重奏《夏乐Summer Music 0p.31》,10多分钟的篇幅,却包含了6小段,其结构曲式令人想起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的图画》。长笛、巴松、黑管、双簧管和法国号,五种乐器充分展示各自的色彩和个性,具象而富有戏剧性,像六幅精美的图画。
巴伯写的钢琴曲不多,却不乏较高的艺术价值。钢琴套曲《旅游Excursions 0p.20》是巴伯首次以独奏钢琴发表的作品。《旅游》由四首无标题小品组成,它们听上去一点不繁复,悠然的节奏,颇有萨蒂那种白键和声的韵味,充满了随想性。同样优美的还有根据巴伯自己创作的同名芭蕾舞曲改编的钢琴曲《纪念品》。这些钢琴曲没有明确的感情指向,却显示出简简单单的快乐。写于1959年的钢琴曲《夜曲致约翰:菲尔德Nocturne Homage toJohn Field》,短小,灵性,乐曲优美的飘零感里透出梦幻般的诗意,不难看出肖邦对他的影响。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巴伯逝世30周年。如果你喜欢美国作曲家的作品,聆听了美国作曲家那些充满不羁牛仔精神和新大陆风情的音乐,不妨回过头来,再细细地聆听巴伯。也许你会发现,巴伯的音乐,就像最后一抹浪漫主义的余辉,辉映出异样美丽的霞光。
一首隽永淡雅的诗--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
任海杰
说起德彪西,人们的脑海中也许即刻会跳出:印象派作曲大师。其实这是不准确、至少是不全面的。首先,德彪西本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其次,当时就有一些评论家为此展开争论,其中一位叫苏瓦雷的更是明确指出:“德彪西根本不是印象派,相反,他是彻头彻尾的象征派音乐家。”由此认为,德彪西的音乐并非与印象派画家莫奈、雷诺阿同宗,而是与象征派诗人马拉美、魏尔兰同缘。
那么,为什么一般人都会认为德彪西是印象派呢?这主要是缘于德彪西年轻时曾有当画家的志向,而他独特的音乐风格,与印象派的画从艺术欣赏上来说颇有相通之处;况且,当时法国印象派画风正开始风靡全球,于是人们就自然而然地给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命名为:印象派。
其实,给艺术创作流派命名,并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客观而言,德彪西的器乐作品,比较靠近印象派的风格;他的戏剧音乐作品,比较靠近象征派的风格,比如本文要谈到的《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以下简称《佩利亚斯》)。印象属于画风,象征属于诗风,只是为了人们便于理解德彪西的音乐而提的一种说法而已。如果要取一位法兰西音乐的杰出代表,德彪西无疑是名列前茅的,而他的《佩利亚斯》,不仅是法国歌剧的瑰宝,更是歌剧艺术发展史上的奇葩。
自从瓦格纳的乐剧风靡世界乐坛后,歌剧界似乎“唯瓦是从”,连一向在艺术上自傲的法国人,也掀起了一股瓦格纳热潮,巴黎甚至创办了《瓦格纳评论报》,马拉美、魏尔兰等都在上面发表了赞美瓦格纳的诗。还在学生时代,德彪西有一阵也对瓦格纳崇拜得五体投地,但当他真正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后,很快清醒了--恢宏庞大只属于瓦格纳、属于德意志,法兰西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音乐艺术。
1892年,德彪西30岁,开始创作《佩利亚斯》,至1902年,共化了10年时间,可谓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德彪西一生创作歌剧4部,真正完整的就是这部《佩利亚斯》。但它“以一当十”,在歌剧发展史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着,是现代歌剧的发轫之作,对后来者影响深远。只是因为它不像意大利歌剧那么悦耳动听,也不像瓦格纳乐剧那么气势磅礴,富有感官刺激,所以自1902年4月30日首演以来,关注的热度始终是不温不火。
《佩利亚斯》是一部五幕十二场抒情戏剧,根据与德彪西同年出生的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同名话剧改编,唱词基本照搬原来的话剧台词。这是一出象征派的剧作,情节和人物关系充满了隐喻,这是理解该剧的要点。《佩利亚斯》主要剧情为:阿莱蒙德(虚构的国家)国王阿克尔的孙子、同母异父兄弟戈洛和佩利亚斯,戈洛在森林中打猎时迷路,碰到了同样迷失在森林中的梅利桑德(她是一位来自于一个遥远国家的公主),并与她结婚。后佩利亚斯爱上了梅利桑德,被戈洛知道后,他暴怒之下用剑刺死了佩利亚斯,梅利桑德受惊吓, 早产一婴儿后,也悄无声息地地告别人世……
《佩利亚斯》是一部奇特而又难以立即就能理解的歌剧,它的音乐风格独一无二。传统的意大利、法国歌剧,管弦乐对唱词、咏叹调主要起伴奏、烘托的作用,歌唱为主,管弦乐伴奏为辅;瓦格纳的乐剧,是大交响乐概念,音乐与唱段融为一体,互相竞争,平起平坐,音乐甚至大于唱词。德彪西的《佩利亚斯》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其管弦乐与唱词、唱段好像是一种水与舟的关系,它们同步前进,不分主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初听之下,也许会觉得不习惯。只有反复聆听,才能体会到其独特的微妙精妙之处。
《佩利亚斯》的演唱既不像咏叹调,也不像宣叙调,而是像近乎说话的方式自然而然唱出。这种连绵不断似唱似说的唱法对以后的勋伯格、贝尔格等影响鲜明,由此超越瓦格纳,进一步消解了自意大利歌剧诞生以来,唱段(咏叹调)处于重要或竞争地位的历史。
德彪西反对瓦格纳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瓦格纳乐剧中大量的主导动机太过明显(主导动机恰恰是瓦格纳乐剧的主要特色),认为这是另一种程式化。不得不佩服德彪西的独特观点。那么在《佩利亚斯》中,有没有类似的主导动机呢?因为在一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歌剧中,如果没有相应的音乐主题、动机,岂不要“一盘散沙”?聪明的德彪西自然明白,但他的做法与瓦格纳不同。他的动机非常隐蔽、朦胧,甚至有些支离破碎、行踪不定,难以与剧中人物“一目了然”地对号入座。他并不是如瓦格纳那样清清楚楚:一个动机,代表一个角色。《佩利亚斯》中的动机要含蓄得多,它们更多的是代表人物在剧中的处境,也就是说,他将动机更自然、更隐而不露地融化在全剧中。比如剧中出现的“森林”、“命运”、“梅利桑德”、“佩利亚斯”、“戈洛”、“喷泉”、“唤醒的欲望”、“戒指”、“爱的表白”,等等。说实话,你要听明白这些动机,不花些时间和相当的精力,是很难一下子就听清楚的。它既难以一耳了然,也引发你探究的兴味。如果归纳起来,是否可以这么说: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比较显得“机械”,德彪西的主导动机则更加“灵动”.
个人感觉,《佩利亚斯》比德彪西的器乐作品更能代表他的风格和特色,就像一首隽永淡雅的诗,节制而不滥情,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即使是戏剧性极致的场景(如第三幕中经典的爱的表白),他也不过分渲染、纵情驰骋,而是稳稳地控制在自己的法度内,可感法兰西式的含蓄优雅,法兰西式的精致细腻。
欣赏《佩利亚斯》,就像口含一粒青橄榄,需慢慢品、细细品,千般滋味仿佛就在其中……
(谨以此文纪念今年德彪西诞辰150周年、《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首演110周年)
声苑一得录
倪瑞霖
从隔岸观花及自我栽花中得诗十首,以顺口溜式之笔调,一抒我感,二述我见,戏名之为《声苑一得录》。
2001年6月14日
一
弯弯绕,弯弯绕,绕来绕去绕不到,
明明大路在那边,你却拽我这边跑。
跑啊跑,跑啊跑,南辕北辙间距遥,
三年五年眨眼过,磨破铁鞋原地泡。
二
气是动力喉是簧,气簧脱节怎得了,
簧不振动哪来声,避开喉咙误人调。
三
呼吸谁都说重要,果真人皆明此道?
腰腹肌肉松垮垮,结实嗓音没套套。
四
声音属性共四个,哪来位置第五条。,
气喉关系不契合,找寻高位尽空炮。
五
声贵自然忌吼叫,撑压虚塌一帚扫,
开大喉咙百弊生,乱提软腭后果糟。
六
优美音质歌者宝,高频泛音不可少,
二千八百是关键,得此喉口必须小。
七
声区本源缘音色,簧片状态是主脑,
上下高低细调控,毋需乍然架暗桥。
八
似是假声非假声,亮心焦点设想高,
喉稳气顺元音圆,晶美高音屋梁绕。
九
声情腔字融一体,表达深刻方佼佼,
脱尽浮华呈风骨,动人心弦要中要。
十
声乐学习蜀道难,只缘识途老马少,
暗夜跋涉摸索苦,烛光引路步履矫。
拨喉辨声精耕作,灵性涌动缜思考,
勇对实践试金石,征途万里志不挠。
*现代嗓音科学确认:优秀歌手嗓音之所以不同凡响、富穿透力,乃在于其嗓音频谱中始终存在着频率中心位置在2800赫兹的高的歌唱共振峰。
赏听民歌
沈 舟
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风俗民情。生活在同一星球上就需要互相尊重,相互理解,需要交流。说到交流可能有多种形式,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由于各国之间在语言、地域、民族、风俗以及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我认为通过民歌传布的方式来达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是一种非常好、非常自然又很便捷的事。把世界各国的民歌集中摆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五彩斑斓、繁花似锦的大花园。民歌可以自然而本真地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性格,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形象。通过民歌的交流赏听,能对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气候、民族信仰有相应的了解并达到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其实民歌的语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如加拿大的《红河谷》与美国的《雪兰多》,对这两个建国历史不长的国家来说,这两首民歌已是历史悠久的记忆。它们反映的是这两国人民在开发本土初期的人文情结:在希望中充满了伤感,既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又不忍心与心爱的人分离。故而它们的优美绵长的旋律中,蕴含着哀愁。
英伦民歌《伦敦德里小调》与《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则带有明显的英国气候特点:阴湿、多雾,能见度较低等因素,两首民歌也就有阴郁、舒缓、悲伤的气氛,饱含着真情实感。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等地由于存有地域上的差别,所以这些地域的民歌也千姿百态,但听多了仍能区分的。英国的民歌资源甚是丰富。
前苏联(包括俄罗斯与各加盟共和国)也是民歌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其旋律粗犷真挚,优美辽远,反映出生活在北方广袤原野上的人们豪放性格。《伏尔加船夫曲》就充分反映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特质,其旋律如同浓烈的伏特加酒,具有深沉的力量。在高加索南麓的格鲁吉亚,有称作《苏丽珂》的民歌,是情人发自内心的柔美歌声,那凄泣的旋律触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弦。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好联想。《苏丽珂》被誉为格鲁吉亚的名片。
中东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的民歌有着独特的伊斯兰风情,演唱起来经常是载歌载舞,具有诙谐和幽默感,颇有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的神韵。如黎巴嫩民歌《黑眼睛》与埃及民歌《尼罗河畔》即是如此。此外中东民歌里还带有沙漠、干燥、炎热、长袍、面纱、骆驼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气候特点。
印度尼西亚地处南亚,靠近赤道,故天气湿热多雨。印尼亦是个民歌丰富的国度。《梭罗河》、《哎哟妈妈》、《宝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印尼民歌。虽然印尼也是个伊斯兰国家,有与中东一样的宗教文化背景,可因气候炎热湿润,便产生出不同于中东的缠绵悠长的旋律。如《宝贝》反映了深沉的母爱,在悠长的旋律中,令人感知到真切的温暖,实际上它是一首摇篮曲,是一首表现伟大母爱的颂歌。
中国国土辽阔,相当于欧洲的面积,而且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多样。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特点。悠久的历史和国土的辽阔,南北方、东西部跨度甚大,致使我国各区域的民族、语言、风俗、人文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仅地域形态就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丘陵平原等地貌之分,各地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因此中国各地的民歌十分丰富,如浩浩荡荡的民歌海洋。
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天上的云》是蒙族人民淳朴雄伟的性格写照,也是辽阔草原的胸怀袒露。内蒙民歌的旋律婉转起伏、悠长徐缓,如同一望无际的草原,歌词像飘浮的云朵与洁白羊群,延伸着草原的壮美景色。《辽阔的草原》表现了内蒙地域的自然特征,宽广而美丽。《天上的云》描写了草原巨大的空间与牧民的胸怀。面对大自然,人们既感到自然的伟大,又无法永恒地拥有它,因而发出无奈的感叹,豪放粗犷的苍凉是内蒙民歌的特点。
杭嘉湖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俗称江南,那里水网密布、河道蜿蜒、风光秀丽,是中国富庶的地区。江南民歌旋律委婉、秀美,深受苏州评弹的影响,唱词并不多,曲调的托腔却很长,常常有一唱三叹之妙。如《江南好》、《小九连环》、《茉莉花》等均有此风格。江南的语言常常被称作吴侬软语,这种语言是江南民歌演唱的基础。
如果将内蒙民歌与江南民歌对比一下,就可看出它们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地域不同所形成的。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如新疆民歌《美丽的姑娘》带有浓郁的载歌载舞的伊斯兰风格。而东南山地的《采茶扑蝶》采用的是温文尔雅的小歌舞形式,歌曲旋律活泼跳跃、轻松快乐。两者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也说明我国幅原广大、民族众多、民歌资源极为丰富。
纵观中外,民歌如汪洋大海,各种内容、各种风格、各种腔调,比比皆事。整体梳理各国民歌虽千差万别,但其内容却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爱”.由“爱”而建立起相互了解,相互交流,达到和谐与友谊的目的。在赏听中外民歌时,如再配看中外地图可能更有意思。让不同国家的地形、政区,随着民歌旋律,带给我们深刻而多情的艺术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