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讯-年份
上海音讯期刊

第1期-第2版

2012/4/11 15:31:02

我的话
孙文妍

  有70年之久的上海业余丝竹团体--上海国乐研究会,于2011年11月5日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举行了《江南丝竹之韵》艺术讲座活动,由我主讲,多位研究会成员参演,内容有主讲演奏及视频。活动结束后观众反映很热烈。作为一个业余丝竹团体能搞这样一个活动是十分不容易的,同时能取得这些效果和反响更是不容易。我们办活动时的目的很单一很纯粹,只为宣传江南丝竹,光大江南丝竹,扩展江南丝竹音乐的影响。
  我从事古筝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工作已有56年。30年前受父亲孙裕德先生的生前音乐伙伴们嘱托,要我将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老人们聚集起来延续定期的丝竹活动。老人们的期望我不能辜负,在继承和传承孙裕德先生的艺术特色和宗旨的召唤下,1980年后我就开始主持起上海国乐研究会的会务活动。
  通过30年与这些老人们的相处,我逐渐学会欣赏丝竹音乐,并从中吸收到能提升我个人艺术修养的养料,培养了我与这些无私耕耘在业余丝竹音乐人的感情。可能是因长期受到丝竹音乐的平和、纯净、委婉、秀美的音乐物质的熏陶,搞丝竹音乐的人一般都很客气随和,在一起相处很和谐;可能演奏丝竹音乐的人在音乐界的地位不高,所以都很谦虚、朴实,极少出现有喜欢锋芒毕露的人;可能丝竹音乐展示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丝竹音乐人很珍惜每次演出的机会。
  我国丝竹音乐的魅力和丝竹人的人格魅力,使我不离不弃跟随了他们30年。30年间我利用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积累的人脉为上海国乐研究会联系了不少的演出平台。
  这次能联系到大剧院演出,我真为上海国乐研究会高兴,这也是对江南丝竹所有已故父辈们的告慰。我很谢谢大剧院能给一个民间社团和平民音乐家们提供这么好的演出场地,反之,也增加了老百姓对大剧院的亲和力。关于这次演出有专业工作者打电话告诉我音响很好,在这里要谢谢上海琴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帮助,这次音乐会的扩音工作由他们资助和具体操作。谢谢上海海天书画院赠字鼓励。

(作者为着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传承创新 再建新功
--听太仓市第二届五洋之声音乐会

  顾礼俭

  2月9日晚,太仓大剧院舞台深邃的天幕上映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景观,其间凸显出“丝情竹意”四字,传递出太仓音乐家对江南丝竹的热爱。太仓在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的前前后后,为江南丝竹这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此次音乐会将展示太仓的丝竹乐团近几年来的新贡献。乐团得到着名企业江苏五洋集团的支持,乐团和音乐会因此而冠名,而今已是第二届。
  音乐会上演出的传统曲目《行街》,对于这个曾在香港获得国际江南丝竹展演一等奖的团体来说,自是驾轻就熟。三笛二笙一鼓板的笛笙重奏《喜元宵》,系年过八旬的作曲家张晓峰(太仓籍)以民间曲调“桂枝香”为素材创作而成,描绘了元宵佳节人山人海观灯赏月的热烈情景,被列入“新八曲”之一,荣获“第28届上海国际音乐节·2011年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银奖。
  特邀指挥家王永吉排演重点曲目有5首合奏,主要是张晓峰近年根据民间音乐素材编创的。其一是取材于宜兴民间乐曲的《看花灯》。28人编制齐全的中型乐队奏出明亮欢快的音乐,表现了花灯表演的热闹场面和人们对元宵盛会的赞美。其二是取材于杭州民间乐曲的《南正宫》。此曲原系南曲曲牌,重新进行乐队编配之后尤显跌宕起伏,极尽江南丝竹委婉典雅之能事,蕴含着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其三是作曲家傅沛华专为江南丝竹而作的《丝长竹青》,由曲名也可见音乐家们对江南丝竹的无限深情。新曲果然富于新意,旋法上江南丝竹韵味浓烈,而乐句、曲式的构成上特色鲜明,丰富的织体和复调处理使乐曲极为雅致、细腻,美不胜收。指挥家耐心地向乐手阐释乐曲,引导大家逐步克服演奏难点,此曲的成功演出标志着一个业余乐团达到了准专业水平。其四是女声与乐队《摇船山歌》。太仓的双凤山歌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是吴歌的重要一脉。张晓峰这次选用了摇船山歌的原始素材,配以乐队,并加发展,音乐纯朴、优美。本土山歌演唱者姜萍嗓音清亮,韵味醇正,与乐队呼应,与乐手们的伴唱呼应,一派江南水乡秀丽风光和沿河两岸丰收景象。太仓的观众都由衷赞叹,没料到家乡有如此优秀的民歌资源。其五是张晓峰作曲的昆曲与乐队《曲圣夜谱》。此曲旨在歌颂古代戏曲音乐家、昆腔改革家魏良辅。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昆山人魏良辅寓居太仓南码头,呕心沥血研究南曲和北曲,发挥南曲清柔婉折的特点又留存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形成了百戏之祖--昆曲。本曲即以昆曲元素构成,表现曲圣魏良辅殚精竭虑的精神风采,音乐有昆曲行云流水之美。尾部高潮处融入《牡丹亭》着名唱段“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曲牌《步步娇》),请苏州昆剧院新秀刘煜演唱并身段表演,成为演出的一个“亮点”.张晓峰以“曲圣”精神自励,将余生奉献给家乡的音乐事业,奉献给源于太仓的江南丝竹,令人敬佩。
  音乐会上,上音青年唢呐演奏家、金钟奖金奖得主张倩渊演奏了《百鸟朝凤》《正月十五闹雪灯》,赢得满堂彩。上音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陈春园演奏了《红军哥哥回来了》和她改编的《浪漫曲》。观众似乎从后者忧伤的琴音中听出对这首大提琴曲原作者、日前去世的女作曲家刘庄的怀念。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理事)

 

歌曲《走进这扇门》诞生记
杨 赛

  1月18日,上海市老干部迎春茶话会在世博中心金厅举行,由女高音李涛和男高音周进华演唱的歌曲《走进这扇门》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自上海创建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延安时期、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茶话会上激起了广泛共鸣。
  《走进这扇门》由上海音乐学院李涛、姜之国、李嘉、杨赛4位青年教师主创。整首歌编曲节奏灵活多变,充满现代感,伴奏与演唱相互交织,浑然一体。女声部采用民族通俗唱法,质朴,甜美,清脆,具有画面感;男声部采用美声通俗唱法,扎实,松弛,润朗,充满力度感。两个声部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呼应,既婉转含蓄,又不乏磅礴气势。《走进这扇门》是一首激情的颂歌。
  去年7月5日,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在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典礼上讲话,强调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之一。二十世纪初的上海,首先具备了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海社科界应该宣传这一史实,上海音乐界应该歌唱这一伟绩。听了此话,我即萌生和很快构思了《走进这扇门》的歌词。
  征求了正在中国红歌会做评委的李涛和其他一些人的意见后,我作了修改,将歌词交给了同在这个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的姜之国谱曲。谱曲完成,上师大谢晋影视学院赵炳翔院长请人制作了MIDI,还请了乐队录制了伴奏带,并将简谱印发给大家传唱,请来合唱与指挥专家、上音校友、华东理工大学曹化勤老师进行排练。
  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800多名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1个月,经常谈起这首歌,唱起这首歌。7月28日下午,培训班举行结业典礼,学员们引吭高歌《走进这扇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教卫党委的领导对歌曲的作词、作曲和演唱进行了表扬。
  随后,我与姜之国、李涛和李嘉开了两天讨论会,商量进一步修改此歌。姜之国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上音作曲系副教授,是全国有名的青年和声专家。李涛是上音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上音音乐剧系副教授,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方面颇有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专辑《长相思--李涛中国诗词歌曲演唱专辑》,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她的专着《中国诗词歌曲演唱研究》,曾任2011中国红歌会上海赛区的主评委和全国总赛区的评审。李嘉博士是上音音乐工程系副教授,编曲方面的专家。我们讨论了此歌的初步定稿。我将李嘉编曲后的此歌放给学生们听,让他们提意见。
  让这首歌在上海唱响,是很多上海社科界同仁的心愿。去年12月21日,我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写信表达这一心愿。22日,此信被批转到市委宣传部办理。23日,此信又被转送到市文广集团具体落实。上海电视台高度重视,安排台里的王小康导演找我落实领导批示。此时我正在比利时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不便跟王导作充分沟通,只向王导电邮了曲谱和小样,并请王导联系李涛、姜之国、李嘉进行歌曲的修订。他们3人当即包租了录音棚,奋战大半夜,对歌曲进行了重新编曲和录制,将小样交给了王导。
  王导是国家一级导演,从事电视文艺30多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他和左翼建老师听了小样后,觉得此歌基础很好,应该及时推出。他请李涛到台里商量,提议请左翼建老师对此歌进行加工。接着上海电视台提供演出平台,请周进华与李涛演唱,加配大型伴舞。经过两周排练,此歌最终成功在迎春茶话会上唱响。上海电视台对作词、作曲、演唱“在歌曲《走进这扇门》创作及演出上表现出的才艺、热情及敬业精神深表钦佩”.我们深感为此歌在众多方面关注、支持下顺利诞生,而兴奋、而欣慰。

(作者为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

 

筝会回顾与展望

  去年8月15日至19日,上海音协古筝专业委员会在青海召开了“2011年上海音协古筝专业委员会考级总结研讨会”,副主任金振瑶、潘文及50余名会员出席,秘书长宋小璐主持会议。
  研讨会由2011年古筝考级总结及2012年筝会20周年庆典建议征询两个板块组成。宋小璐首先就2011年度的两次考级情况进行了汇报和总结。当年古筝考级人数再创新高,表明古筝艺术普及范围之广和受欢迎程度之深。但在质上,对今后的考级工作及老师的教学则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大家也对考级工作和筝会现状及日常工作等问题热烈讨论,在意见征询表上留下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
  关于2012年筝会20周年的庆贺,大家围绕着“您希望在庆典过程中看到什么?您希望庆典给人们看到筝会什么?庆典的亮点和核心主题是什么?”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有的老师提出可以从讲座、比赛、演出等几方面入手;有的提出可以与各区的群文演出结合,使我们的小琴童通过展示、表演共同庆祝筝会成立20周年。有的会员想到与筝会共成长这一主题,以一批从小习筝至今的会员为着眼点,通过他们的习筝历程回顾与展望筝会的过去与未来。研讨会开得活跃、欢快、圆满。                

(冯  轶)

 

姜忠民歌词作品研讨会举行

    去年12月25日,上海音协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在闵行区主办了“歌从海上来--姜忠民歌词作品研讨会”.
  歌词作家、上海音协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姜忠民已过知天命之年。他生于上海,后随父母支内, 1976年12月,参军入伍提干,先后在武警河南省总队、武警上海市总队、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化部工作。1999年4月,他任武警上海总队文工团团长。2006年转业,现任闵行区文广局副局长。 自2002年5月创作第一首歌词《都市哨兵》以来,他共创作了300余首歌词,先后与张千一、奚其明、徐景新、徐坚强、黄钟声、左翼建、王晓宁、珊卡、石松等作曲家合作,他作词的有50余首歌曲参加过演出和比赛,20余次获得上海市、武警部队及全军歌曲创作有关奖项,歌曲《中华吉祥》(奚其明作曲)2006年获得第八届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研讨会由上海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念祖主持。他首先转达部队将校领导和地方领导及众多单位为此次研讨会举办发来的贺信贺电。
  研讨会上,原上海歌剧院院长、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何兆华对姜忠民创作的歌词作了主评发言。他说尽管工作繁忙,姜忠民却能始终保持一股创作冲动,能从细微之处发现挖掘主题并勤于创新。写黄道婆的《衣被天下》独开蹊径,展示了他手法的多样化;《当兵走江南》等从细小元素入手,情真意浓。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触碰新的主题,如《中国远征军》等,很有震撼力。他的歌词创作选里有187首,其中有的堪称佳作,具有冲击力。同时,何兆华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弱点,期待今后能加以克服、不断提高。随后,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汤昭智及杨惠康、全昌杰、董德平、左翼建、薛锡祥、王晓宁、王成荣等都作了点评发言,勉励他戒骄戒躁、再接再励。上海音协秘书长郭强辉在讲话中“希望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全体同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最后,与会人员欣赏了由武警上海总队文工团青年演员殷为杰、吴佳演唱的姜忠民与作曲家合作的歌曲《衣被天下》(王晓宁曲)、《漂着金子的河》(王晓宁曲)、《都市哨兵》(黄钟声曲)、《情怀》(左翼建曲)。深情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在会场久久回荡。

(樱闻)

 

“电子键盘”庆20华诞

  1月15日下午在青松城大酒店,上海音协电子键盘专业委员会举办了20周年答谢音乐会。能容纳500多人的白玉兰宴会厅座无虚席。音乐会反响强烈,表演者与台下观众欢聚一堂。
  出席答谢音乐会的有上海音协秘书长郭强辉、副秘书长乔嘉。郭强辉致辞中对专委会的成绩给予了很多的肯定。吟飞科技有限公司、卡西欧贸易有限公司、柏斯琴行、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等对此次音乐会的举办给予了大力支持。
  20周年答谢会精彩纷呈。由麦紫婴副主任担任指挥,蒋先华顾问、金晓平副主任、陈音桦副主任等全体会长理事们担任表演的合奏《小朋友桑巴》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如此重量级的演出阵容让所有到场观众都为之一振。刚刚成立半年的专委会附属学生艺术团是此次答谢音乐会的主角。艺术团属下的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轮番上场。合奏、合唱、弹唱、打击乐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展现了学生们多元化的艺术素养。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张美燕主任、金晓平副主任和陈音桦副主任三位电子键盘教育家率领的四代师徒的同台表演,展现出了电子键盘事业一代代的传承和持久的生命力;还有三对电子键盘教师母子、母女表演的亲子节目《拉德斯基进行曲》,让人看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琴童已成长为如今电子键盘教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答谢音乐会的圆满成功,展示了过去20年专委会工作的成绩,更是未来继续努力的起点。             

(建 攀)

 

精彩的2012新年合唱音乐会

  1月2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上海音协合唱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了第七届2012新年合唱音乐会,合唱界的新老朋友相聚一堂,欣赏了11支优秀合唱团献演的精彩音乐会。
  每年迎新登台演出的都是在过去一年在市及市以上一级合唱比赛获奖的优秀合唱团,因此,每年的新年合唱音乐会,总能看到不少“新面孔”.7年来,共有50多支合唱团登上“新年合唱音乐会”的舞台,展现出上海群众合唱普及面广、整体水平高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7年来,每支参加此音乐会的合唱团不仅没有报酬,而且连晚餐、饮用水、交通车等全部自理。但合唱团员们依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推动了上海合唱事业的健康发展。

(何昌)

 

城交举办“爱耳日”演出

  3月2日,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了 第二届“爱耳日”公益音乐会。
  去年,上海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部门联合举办了首届“爱耳日”公益音乐会。今年,上海城交再次以音乐唤起爱心,让社会各界给予听障人士更多关注,鼓励听障人士重建信心。上海市红十字会会长谢丽娟、上海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金放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周剑萍等领导出席了此场音乐会。
  指挥家曹鹏带领上海城交奏响了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旅德钢琴家解静娴担任独奏。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旋律的引领下,乐手们放下乐器,以变化多姿并带有强烈节奏感的肢体语言,表演了主题为“手舞足蹈”的“打击乐”作品。贝多芬中年患了耳疾,但他没有放弃音乐,而是不懈地与命运抗争。这是上海城交特意为失聪人士排练的节目,简单新颖又寓意深远,为此次“爱耳日”公益音乐会作了生动的诠释。
  曹鹏还指挥城交演奏了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唢呐和乐队的《百鸟朝凤》等曲目。为失聪人士演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片段《大象》时,乐手们出乎意料地戴着卡通头饰上场,风趣的形象引起一片笑声。随后主持人特邀一群经上海市聋儿康复中心培训后的小朋友朗诵了诗歌《走向未来》,他们天真而纯朴的表演感人至深。一名经过刻苦学习的失聪儿童为听众献演了贝多芬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赢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最后,上海城交献演了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第四乐章。曹鹏边讲解边指挥,引导听众更细致、更深入地理解乐曲。曹鹏在讲解时特别强调了上海城交是一个有爱心的乐团,素以注重培育乐团成员的公民责任感,倡导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己任,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骄傲。                     

(史 坚)

 

《管荫深纪念集》首发

  去年11月29日,《管荫深纪念集--为歌剧舞剧音乐奉献的一生》新书首发式在文联会议室举行。上海音协主席陆在易、顾问吕其明、秘书长郭强辉,上海音乐出版社总编辑费维耀,着名音乐家任桂珍、田沛泽、张远文、李乙、王树元、洪友龙、陈庆峰及管荫深的亲属和60余名音乐家出席发布会,并进行了座谈。
  管荫深生前曾任上海音协秘书长,是我国的前辈音乐家。他早年以音乐为武器投入革命斗争,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的艺术家,尤其是在歌剧、舞剧音乐方面的诸多创作中留下了不少宝贵的作品。《管荫深纪念集》全面概括了他一生的创作和工作历程,可使读者对这位老一辈音乐家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应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