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百花多烂漫
--喜迎第29届“上海之春”举办
和风送暖柳色繁,春生百花多烂漫。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兴旺局面下,由市文广局、市文联、市文广集团主办,市音协、上音、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即将举办。
据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办公室负责人余震介绍,今年“上海之春”于4月28日在上海大剧院举办隆重的开幕式。开幕音乐会将沿袭前几届开幕式的传统,以展示“上海之春”原创作品成果为主题,由国内外多次荣获大奖的优秀青年演奏家担任独奏,从而呈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上海之春”舞台上演出和在全国获奖的优秀作品。这次在上半场演出的有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陈强斌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王建民的《第二二胡狂想曲》,分别由孙颖迪、张金茹和应怡婷独奏。音乐会下半场演出陆在易的广获赞誉的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和交响乐队而作》。整个开幕音乐会都由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上海歌剧院合唱团演唱,曹丁和张亮分任指挥。余震说“上海之春”开闭幕式的一头一尾都很重要,应有虎头豹尾的效果。所以5月18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举办的闭幕式将邀请着名的莫斯科轻歌剧院演出音乐剧《基度山恩仇记》。用音乐剧作为闭幕式的演出,是“上海之春”演出形式上的一种创新。
在历时21天的“上海之春”中,共演出音乐舞蹈节目41台。内参演节目30台,其中音乐类节目23台,舞蹈类节目7台;另有11台是祝贺节目的演出。整个音乐节将体现本市音乐舞蹈界大发展大繁荣的盛况,体现历届“上海之春”大力推出新人新作的传统。上海音乐家协会将主办上海民族乐团的《海上新梦Ⅵ》大型民族音乐会,有多首原创的民族音乐新作问世。作为《海上新梦Ⅵ》演出的专场,尚有金复载的作品音乐会。此场将上演他的《山坳里的变奏》、《喜玛拉雅随想》及他作曲的《日出》等三部音乐剧的片断,廖昌永、杨帷等参加演唱演奏。上海音乐学院在本届“上海之春”增加了新人新作的演出场次,有“海上新乐--上海音乐学院新作品音乐会”、“2012上海音乐学院民乐新人新作音乐会”、“上音钢琴系国际、国内获奖师生音乐会”等。此外还举办“解静娴钢琴东西方作品独奏会”、“叶子钢琴独奏音乐会”、“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之二”、“上音第8届中国金钟奖小提琴比赛获奖者音乐会”,这些音乐会均是对音乐新人的扶持和激励。上海歌剧院为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百年诞辰,将推出3场原创音乐剧《聂耳》。“上海之春”从1960年5月创办,第5届起加入了舞蹈、舞剧节目,以后有较长一段时间,“上海之春”又纯粹以音乐节目为主。今年在“上海之春”组委会统筹下,再次加入舞蹈、舞剧节目。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将分别举办精彩的舞蹈专场。西班牙、葡萄牙、古巴等国的舞蹈团也将应邀在“上海之春”中演出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舞剧和舞蹈节目。
“上海之春”要成为一个国际品牌的音乐节,除在艺术质量上不断提高外,还必须邀请海外音乐舞蹈团体前来演出,以此开展艺术交流,使“上海之春”更加丰富多彩,扩大知名度。本届“上海之春”邀请的有前述的外国舞蹈团和莫斯科轻歌剧院,还邀请美国、法国、苏格兰、俄罗斯、西班牙、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的交响乐团、室内乐团、打击乐团、钢鼓乐团、合唱团和流行歌手在“上海之春”献艺,给本市的听众带来具有异国风情的艺术享受。
“几乎每届‘上海之春’都举办过多种类的音乐比赛。”余震说。他介绍本届“上海之春”将由上海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声乐大赛”和“二胡大赛”;上海市文联和上海舞蹈家协会等单位将举办“2012华东六省一市专业舞蹈比赛”.“通过这些比赛,不仅是对音乐舞蹈人才的发现、促进和提高,而且是对音乐舞蹈发展成果的检阅。”余震如是说。
历届“上海之春”都非常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力求使“上海之春”成为大众的音乐节,社会的音乐节。本届“上海之春”的“节中节”,仍举办“管乐艺术节”.除特邀总政军乐团举办示范性的音乐专场演出外,上海音协管乐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还将组织“特色乐队及部分行进乐队表演”、“中外行业管乐团风采展示街游表演”、“行进表演晚会”等。
预祝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取得圆满成功!
(田衣)
高芝兰,生于1922年,浙江杭州人,着名抒情-戏剧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36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先后随周淑安及俄籍教授苏石林学习声乐,是黄自追悼会上《圣母颂》的演唱者。1943年在兰心剧场举行首次个人独唱会。1945年首登歌剧舞台,演过《霍夫曼的故事》、《茶花女》、《魔鬼劳勃》、《沙皇未婚妻》、《浮士德》等经典歌剧。194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朱丽亚和大卫·迈纽斯音乐学院,以在哥仑比亚大学举行的独唱会画下留美学习的句号。1949年返国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教授,期间曾去波黑、民主德国、苏联等国访问演出。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于1978年重登声乐舞台;1980年更率先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个人独唱会,展示了她星光依然灿烂的艺术风采;1982年成功演出于“上海之春”的表演艺术专场。同年学生胡晓平在匈牙利的国际声乐比赛中荣获女声组的最高名次;3年后另一学生汪燕燕在巴西的国际声乐比赛勇夺三个奖项。她的教学严谨、严格、要求全面;演唱上力求声情并茂、深刻完美地表达作品。出于她门下的学生还有王小红及蜚声国内外音乐舞台的孙秀苇等。2011年她荣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终身成就奖”;2012年又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在2012年音协新春联欢会上的致词
陆在易
尊敬的各位音乐界前辈、尊敬的各位会员,大家下午好!
又一次的上海音乐家协会新春联欢会即将开始了!此刻的文艺会堂,与往年一样,处处是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轻松、快乐、吉祥、和谐的气氛。是啊!老朋友们多日不见,今天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当然要尽兴地叙谈叙谈。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可能是连续第十三次站在这个舞台上,在这样的情景下,向大家作新春祝词了。十三次,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首先,我还是要与前十二次一样,代表本届音协主席团,代表常务理事会,向大家拜一个晚年,衷心地祝愿大家龙年大吉!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过去的一年,是难忘的一年,在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和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这给予全国人民尤其是文化人以极大的鼓舞。而咱们上海音乐家协会,则立足于本职岗位,也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加:成功举办了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这在亚洲地区也纯属第一次。比如:举办了2011上海国际钢琴大师艺术周。比如:承办了第2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等。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上级部门的领导分不开的,是与广大会员的支持分不开的,特别是与下属17个专业委员会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因此,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向各级领导、向所有关心、支持音协工作的会员们表示衷心感谢,向辛勤、敬业工作的17个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及所有同志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今年,又将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我想,这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揭开崭新的一页,尽管会迎来许多挑战,但希望、机遇与挑战同在,中国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至于上海音乐家协会,则应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责,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是我们联欢会的惯例,那就是和前几年一样,让我们全场一起,共同进行新春祝福,我先领个头,大家一起说:龙年吉祥!好事连连!这不仅是为自己的祝福,也是为大家,为在座各位的家人,为整个国家的祝福。让我们共同祝福--(全场:龙年吉祥!好事连连!)
谢谢!
吕其明 高芝兰又获奖
3月8日上午,在2012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暨2011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典礼上,继荣获第八届中国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之后的音乐家吕其明、高芝兰,又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本市音乐界另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的有徐坚强、叶国辉、秦毅、李磊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获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的是张峰;获2011年度上海优秀文艺工作者的为沈叶。(曲阳)
纪念聂耳 继往开来
2月14日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百年诞辰日。当日在杨浦区的国歌纪念广场暨国歌展示馆,市委宣传部和云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举办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并由此拉开了“唱响振奋中华的歌·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大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等出席了纪念仪式。在纪念仪式上,新旅艺术团、市学生合唱团激情洋溢地高唱《毕业歌》、《卖报歌》;上海歌剧院表演了音乐剧《聂耳》的选段。
2月20日晚在上海音乐厅,昆明市委、市政府主办了“人民的纪念--聂耳诞辰百年聂耳作品交响音乐会”,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昆明艺术学院合唱团担任演奏演唱。生于云南的、现任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李心草执棒,云南艺术学院女高音歌唱家程小娟独唱。听众们在音乐会前,均获得云南方面赠送的一个小象的饰件,聂耳的母亲是傣族人,象是傣族人的吉祥物,显然赠送这个精致的小象饰件,既是对聂耳及其母亲的纪念,也是云南人民对上海人民表示吉祥如意的祝愿。
音乐会举办得热烈而多彩。今年也是《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正式国歌的30周年,演出开始,全场听众庄重起立,引吭高唱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声震屋宇。随后来自春城的音乐家们演唱了聂耳的《开路先锋》、《告别南洋》、《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等歌曲,演奏了他的《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器乐曲。着名作曲家刘炽愐怀聂耳而作的《滇池圆舞曲》,也在音乐会上演出。
此前的2月13日,在聂耳家乡玉溪、出生地昆明,也都举行了大型演出和纪念活动。在本市纪念聂耳诞辰百年的系列活动中,尚有倡导青少年学生学唱10首振奋中华主题的聂耳歌曲、参观一次国歌展示馆、观摩一次音乐剧《聂耳》等内容,以激励青少年在纪念聂耳的活动中,继往开来,努力奋进。此外由市委宣传部发起,杨浦区委宣传部负责编辑印刷的《国歌在我心中》一书,也将于今年7月1日发行。此书收集了56位各行各业的名人及普通劳动者缅怀聂耳和对国歌的感受,配以照片,力求图文并茂。
据知,天津专业作家谷应,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聂耳三部曲的小说创作,已出版了《太阳雨》(童年)、《红泥土》(少年)两部,第三部《大路歌》(青年)也完成了过半的写作,全书于今年10月杀青。为纪念聂耳百年诞辰,她准备将其中的部分章节,在上海的刊物发表。
(申 周)
日前,隶属于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与上海歌剧院的新旅艺术团到徐泾文化中心演出。78岁的着名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右)应歌迷相邀,欣然登台演唱了《红梅赞》。与任桂珍同岁的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林明珍(左)离沪31年,现定居于澳大利亚。此次应东方交响乐团邀请,回沪参加了该团为她先生王羽举行的纪念音乐会。在徐泾文化中心,她高兴地听了老同事任桂珍的演唱后,也情不自禁地上台,与任桂珍一起唱了50年前同演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洋溢着友谊之情的两“珍”合唱,可谓老当益壮、声情并茂,引起全场观众的喝彩欢呼。
(王树滨 图/文)
“平克尔顿”话当年--访着名男高音歌唱家饶余鉴
朝 魏
去年11月1日下午在衡山宾馆,着名指挥家曹鹏去看望回沪的着名女高音歌唱家林明珍。两位音乐家是由于在1962年排演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结下的友谊,当时曹鹏任此剧排演的指挥;林明珍在剧中扮演女主角蝴蝶夫人巧巧桑。此后他们又有过多次合作,其中包括1975年曹鹏率上海乐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访问演出,林明珍是出访团中的主要演员。尽管林明珍现定居在澳大利亚多年未回国,但她一直铭记与曹鹏合作演出《蝴蝶夫人》的种种美好际遇。这次回沪,她立即打电话给曹鹏,说要去看他,可年过八旬的曹鹏非常体谅别人,说还是我来看你吧。
于是两位音乐家在衡山宾馆愉快见面。林明珍高兴地说:“我回来,就是要看你一眼,看到你现在健康,我很开心。”他们随意聊开了,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排演《蝴蝶夫人》的一些往事。
隔了一段时间,曹鹏对我说他遇见了当年在《蝴蝶夫人》中扮演男主角的着名男高音歌唱家饶余鉴,也谈到排演此剧的一些经历,建议我去采访饶余鉴一次。
今年2月末的一个上午,我到复兴中路一幢被戏称为“白宫”的高层住宅,去拜访饶余鉴教授。在布置有许多艺术照片、演出海报、获奖证书等物件的一间朝南琴房里,饶余鉴马上切入正题,回忆起排演《蝴蝶夫人》的一些人和事。
“排演这部歌剧距今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年代久远,有不少事情已经淡忘,能够记住的可能就是当年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接着饶余鉴说到上海歌剧院那年为什么要排演《蝴蝶夫人》?“某种程度是受到了北京那边的激励。”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中央歌剧院陆续排演了《茶花女》、《蝴蝶夫人》等西方经典歌剧,而上海歌剧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没有排演过一部外国歌剧,没有一部自己站得住的歌剧作品。因此在那时还算比较宽松的文化氛围中,上海歌剧院决定排演《蝴蝶夫人》,当然也同时是为了把西方经典歌剧艺术介绍给我国观众。
饶余鉴1960年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歌剧院任独唱演员。由于他长相高大英俊,时年风华正茂,擅于演唱和表演,在上音学习时,曾排练过《茶花女》等歌剧片断,所以担任此剧导演的张拓即选中他扮演男主角平克尔顿。
张拓是一个非常有想法、有办法、有能力的歌剧导演。他由国家派往苏联进行过短期访问,看过一些苏联音乐家演的歌剧。在我们排演《蝴蝶夫人》时,他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修养等艺术手段全用上了。比如在剧中第一、二幕有一段间奏曲联接过渡,为了增加间奏曲的视听效果,渲染剧中优雅哀伤的悲剧气氛,张拓设计在间奏曲的音乐声中,于台口从上到下挂起一幅隐隐约约的纱质竹帘,上面缀着星星点点的闪光花朵,制造出一派梦幻的戏剧场景,从而展现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回来重逢昔日恋人巧巧桑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这个纱幕竹帘的运用,令我们和观众都一致称好。”当时排演此剧很艰苦,所拨的经费有限,而张拓又是一个要求舞台制作趋向完美的导演。请来的舞美设计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着名美术师韩尚义。他在剧中设计的日本乡村夜晚纷飞的萤火虫效果非常优美、非常有诗意。张拓和韩尚义合作得默契和谐,就是因为舞美费用常有超支,张拓屡受批评。国内的政治大气候,那时是要打倒美帝国主义,张拓唯恐排演此剧在政治上出问题,为了争取上演,他排演此剧打的竟是“反帝”的“旗号”.他要求在平克尔顿与巧巧桑结婚时,平克尔顿必须身佩手枪。此时客人发觉深表不满,向平克尔顿这种不平等的做法示威,反对他表现出来的美国霸权主义,以至叫平克尔顿滚出去。显然这是张拓为保持全剧顺利排演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障眼法”.有次演出饶余鉴忘了佩戴手枪,还事后作了检讨。那时饶余鉴较瘦,为了体现角色的丰满形象,张拓便叫他在臀部绑上厚垫,在嘴里衬了棉花。
在此剧中担任指挥的是着名指挥家曹鹏。他很早在部队就有许多音乐工作的经历,后来在1955年9月被国家选送到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交响乐和歌剧指挥,其中有一年是专攻歌剧指挥。因为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有一个规定:指挥系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除了要指挥交响音乐会外,还得指挥歌剧演出。在一年里曹鹏学到了指挥歌剧的全部方法。他当时选学指挥的是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果然在毕业考试时,他便成功指挥了罗西尼的这部杰作。学成回国后的1961年8月,他即被老一辈着名指挥家黄贻钧任团长的上海交响乐团委任为常任指挥。次年他又被上海歌剧院聘请为排演《蝴蝶夫人》的指挥。“在排演此剧时,他和导演张拓合作得很融洽,他与我们歌唱演员关系处得也非常好。在排练的8个月里,曹鹏抓紧时间排练乐队。训练歌唱演员,张拓有时候甚至把政治学习的时间也交给曹鹏排练。”饶余鉴说那时曹鹏亦不过30多岁,满头黑发,神采奕奕,全然没有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架子。“但在音准节奏上他抠得很紧,在音乐表现上他是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给我们讲剧情,讲人物,讲音乐,讲表演,使我们能感受得到,并努力按他的要求在演唱时认真准确地表现出来。他一指挥,就是不一样,整个音乐水平都上去了,歌剧内容都体现出来了。从与他的合作中,我们歌唱学员都不约而同地说过‘学到了许多东西'.”
《蝴蝶夫人》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排演的第一部外国经典歌剧,在上海音乐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1962年的一天,张拓、林明珍和饶余鉴等人在延安西路上的文艺会堂讨论此剧排练的诸多问题。在里面有事的市委书记陈丕显看到了林明珍,问她在忙什么。林明珍汇报了排练《蝴蝶夫人》的情况,陈丕显说“以后我来看啊”.可是以后陈丕显不知什么原因并未来看。1963年春节时,排练了8个月的《蝴蝶夫人》终于在人民大舞台公演,原来这是座演京剧的剧场,有三层观众席,演《蝴蝶夫人》时因一票难得,连三楼的票也都卖出去了,仍然供不应求。许多亲朋好友纷纷打电话给饶余鉴要票,个中盛况可谓空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着名作曲家丁善德教授看了此剧后,特写文章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称赞毕业于上音的饶余鉴、林明珍分饰男女主角演得好,称赞此剧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功上演的第一部外国歌剧。音乐理论家廖乃雄在维也纳观赏过《蝴蝶夫人》,那年看到此剧在上海演出时,他显得很兴奋,说这是自己看好的第二部《蝴蝶夫人》的演出。
原本在上海的演出场次完成后,打算把此剧带向全国巡演。可是忽然冒出来一个“大写十三年”的说法,用所谓创作、演出新中国十三年来成就的作品,来排斥国内外传统的经典的节目上演。于是《蝴蝶夫人》连彩排在内演了5场后,只好在高压的文艺政策指令下偃旗息鼓,被打入“冷宫”.“直至现在还有不少人对我说,你们当年排的《蝴蝶夫人》水平很高,舞美布景都好,这一段美好感受令我们难忘。是啊,如果能按排演《蝴蝶夫人》的路走下去,我们会在排演西方经典歌剧和创排我国歌剧时有更多更好的收获。”直至“文革”后的1979年,上海歌剧院才又复排《蝴蝶夫人》。“我仍扮演男主角平克尔顿,女主角巧巧桑改由女高音歌唱家黄葆慧扮演,指挥换成了着名指挥家黄晓同。这次复排再次在沪轰动一时。遗憾的是当年在此剧中合作过的张拓导演及几位歌唱家现已谢世,我深深怀念他们。”
饶余鉴在数十年音乐生涯里,扮演平克尔顿是他极为引人瞩目、极为引人称赞的一次艺术经历。他还在多部歌剧中扮演过主角和重要角色,举办过多次独唱音乐会。尤其是在1981年他44岁时,还经过考试,被国家派往意大利的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及斯卡拉歌剧院歌剧中心进修声乐和歌剧表演。“我的老师曾是托斯卡尼尼的助理,夫人是钢琴家。他们无子女,因此对我非常好,指导我时甚至不收费,还帮助我联系经纪人,带我到斯卡拉歌剧院旁听各种歌剧的排练,使我获益非常多。”自此饶余鉴在国内外的演唱,更加令人刮目相看,在艺术上登堂入室,踏入了更高的声乐境界。1988年他在意大利诺瓦拉第五届国际声乐比赛及纪念巴西作曲家高梅兹诞生150周年演唱比赛中均获第一名。同时他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其中女高音和慧获得了多明戈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和意大利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现在正活跃在欧美一流歌剧院的舞台上。饶余鉴现为国内8所音乐院校的客座教授。他与夫人、着名女高音歌唱家任桂珍当下充分享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和谐情趣。在“白宫”那座大楼17层的一套房间里,时常可见到他们为艺术、为学生忙碌的身影,时常可听到他们仍然功力不减当年的悠扬歌声。